買入持有策略(Buy and Hold)
買入持有策略是一種被動投資策略,投資者購買股票(或其他類型的證券,如ETF)並長期持有,不論市場波動如何。使用買入持有策略的投資者積極選擇投資,但對於短期價格波動和技術指標不予關注。許多傳奇投資者如沃倫·巴菲特和傑克·博格爾稱讚買入持有策略是追求長期健康回報的個人的理想選擇。
主要要點
- 買入持有是一種長期被動策略,投資者在面對短期波動時保持相對穩定的投資組合。
- 買入持有投資者往往在更長的時間範圍內和在扣除費用後的表現優於主動管理,並且通常可以遞延資本利得稅。
- 然而,批評者認為買入持有投資者可能無法在最佳時間賣出。
買入持有的運作方式
傳統投資智慧表明,隨著長期時間範圍,股票比其他資產類別如債券有更高的回報。然而,買入持有策略是否優於主動投資策略存在一些爭議。雙方都有合理的論點,但買入持有策略具有稅收優惠,因為投資者可以遞延長期投資的資本利得稅。
購買普通股意味著擁有公司的所有權。所有權有其特權,包括投票權和公司增長時的企業利潤分成。股東作為直接決策者,其投票數等於所持有的股份數。股東投票決定重大事項,如併購,並選舉董事會成員。擁有大量股份的激進投資者對管理層有很大影響,通常尋求在董事會中獲得代表。
認識到變革需要時間,忠誠的股東採用買入持有策略。與日間交易者的短期利潤模式不同,買入持有投資者在牛市和熊市中持有股票。因此,股票所有者承擔失敗的最終風險或大幅增值的最高回報。
買入持有策略也常被稱為頭寸交易。
主動管理與被動管理
圍繞被動管理與主動管理風格的辯論持續存在。買入持有投資者反映了被動管理風格。在共同基金或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的情況下,指數化投資組合反映了常見基準的情況。
隨著指數再平衡和相對於市值的權重增加,被動基金(如標普500指數投資組合)的週轉率通常低於5%,因為管理者專注於整個市場的問題。股票只要仍然是指數的成分股,就會被持有。
即使你長期持有所購買的證券,你仍需考慮價格波動並注意其表現。
買入持有的實際例子
一個運行良好的買入持有策略例子是購買蘋果(AAPL)股票。如果投資者在2008年1月以每股18美元的收盤價購買了100股並持有到2019年1月,股票價格上漲到每股157美元。在短短10年多的時間裡,回報率接近900%。
反對使用長期策略的人認為,投資者通過承受波動而不是鎖定收益來犧牲收益,並錯過了市場時機。某些專業人士定期使用短期交易策略取得成功,但風險更高。投資成功也來自於忠誠、對所有權的承諾以及堅守立場或不移動選擇位置的簡單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