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方程式(Equation of Exchange)是什麼?

交易方程式是一個經濟公式,顯示了貨幣供應量、貨幣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和支出指數之間的關係。它表示經濟中貨幣的總交換量總是等於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總貨幣價值。

要點

  • 交易方程式是貨幣數量理論的數學表達形式。基本形式中,該方程表示經濟中貨幣的總交換量等於交換商品的總貨幣價值,或者說名義支出等於名義收入。
  • 交易方程式被用來論證通脹將與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成正比,並且貨幣的總需求可以分解為交易使用的需求和流動性持有的需求。

理解交易方程式

原始方程的形式如下:

M × V = P × T

其中:

M = 貨幣供應量,或一年中的平均流通貨幣單位數

V = 貨幣流通速度,或每年每個貨幣單位平均流通的次數

P = 一年中商品的平均物價水平

T = 總交易的實際價值指數

M × V 可以解釋為一年中平均流通的貨幣單位數乘以每個貨幣單位在那一年中平均流通的次數,這等於一年中經濟中花費的貨幣總量。

P × T 則可以解釋為一年中商品的平均物價水平乘以經濟中購買的實際價值,這等於經濟中花費在購買上的貨幣總量。

所以交易方程式表示經濟中貨幣的總交換量總是等於經濟中商品和服務的總貨幣價值。

後來經濟學家更常規地將該方程重新表述為:

M × V = P × Q

其中:

Q = 實際支出的指數

P × Q = 名義GDP

所以現在的交易方程式表示總名義支出總是等於總名義收入。

交易方程式有兩個主要用途。它代表了貨幣數量理論的主要表達形式,該理論將貨幣供應量的變化與整體價格水平的變化聯繫起來。此外,解這個方程的 M 可以作為宏觀經濟模型中的貨幣需求指標。

貨幣數量理論

在貨幣數量理論中,如果假設貨幣流通速度和實際產出保持不變,以隔離貨幣供應量和物價水平之間的關係,那麼任何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將反映在物價水平的同比例變化中。

為了顯示這一點,首先解 P:

P = M × (V/Q)

並對時間求導:

(dP/dt)=(dM/dt)

這意味著通脹將與貨幣供應量的任何增長成正比。這成為了貨幣主義的基本思想以及米爾頓·弗裡德曼所言「通脹始終且處處是一種貨幣現象」的推動力。

貨幣需求

或者,交易方程式可以用來推導經濟中貨幣的總需求,通過解 M:

M = (P × Q)/V

假設貨幣供應量等於貨幣需求(即金融市場處於均衡狀態):

MD = (P × Q)/V

或者:

MD = (P × Q) × (1/V)

這意味著貨幣需求與名義收入成正比,並且與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成正比。經濟學家通常將貨幣流通速度的倒數解釋為持有現金餘額的需求,因此該版本的交易方程式顯示經濟中的貨幣需求由交易使用需求(P × Q)和流動性需求(1/V)構成。

費雪的交易方程式是什麼?

費雪的交易方程式是 MV = PT,其中 M = 貨幣供應量,V = 貨幣流通速度,P = 物價水平,T = 交易總量。當 T 無法取得時,通常會用 Y(即國民收入或名義GDP)來代替。

GDP 的公式是什麼?

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公式是:GDP = C + I + G + NX,其中 C = 消費,I = 商業投資,G = 政府支出,NX = 淨出口。

貨幣數量理論是什麼?

貨幣數量理論表明貨幣供應量和物價水平彼此成正比。當物價水平變化時,貨幣供應量也會按比例變化,反之亦然。

底線

交易方程式是貨幣數量理論的數學表達形式,表明社會中的貨幣交換價值等於同一社會中商品和服務的交換價值。它顯示了通脹與貨幣供應量變化成正比,並且貨幣需求由兩個組成部分構成:交易使用需求和流動性持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