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總需求?

總需求是一個用來衡量一個經濟體中所有完成品及服務的總需求量的指標。總需求通常表現為在特定價格水平和時間點上,這些商品和服務所交換的總金額。

重點摘要

  • 總需求衡量一個經濟體中所有完成品及服務的總需求量。
  • 總需求表現為在特定價格水平和時間點上,這些商品和服務所花費的總金額。
  • 總需求包括所有消費品、資本品、出口、進口和政府支出。

理解總需求

總需求是一個宏觀經濟術語,可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相比較。GDP代表一個經濟體中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總量,而總需求則是對這些商品的需求或渴望。總需求和GDP通常一起增減。

總需求只有在長期內調整價格水平後才等於GDP。短期總需求衡量以單一名義價格水平的總產出,未調整通貨膨脹。根據使用的方法和各種組成部分,還可能出現其他計算方法上的變異。

總需求由所有消費品、資本品、出口、進口和政府支出計畫組成。如果所有變量都以相同的市場價值交易,則它們被認為是相等的。個別或簡單的需求未被聚合或合併,而是描述單一生產者的產品或服務的需求。

雖然總需求有助於確定經濟體中消費者和企業的整體強度,但也有其局限性。由於總需求是通過市場價值來衡量的,它僅表示在特定價格水平下的總產出,而不一定代表社會的生活品質或生活水準。

總需求的組成部分

總需求由各經濟部門在取得商品和服務上的整體集體支出,通過四個組成部分來決定:

消費支出

消費支出代表個人和家庭在經濟中的需求。雖然有幾個因素決定消費者需求,但最重要的是消費者收入和稅收水平。

投資支出

投資支出代表企業為支持當前產出及增加生產能力所進行的投資。它可能包括在新資本資產如設備、設施和原材料上的支出。

政府支出

政府支出代表由政府計畫產生的需求,例如基礎設施支出和公共產品。這不包括如醫療保險或社會保障等服務,因為這些計畫僅僅是將需求從一個群體轉移到另一個群體。

淨出口

淨出口代表對外國商品的需求,以及外國對國內商品的需求。它的計算方法是用一國出口的總價值減去所有進口的總價值。

總需求公式

總需求的公式將消費支出、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和淨出口相加,公式如下:

Aggregate Demand = C + I + G + Nx

其中:

  • C = 消費者在商品和服務上的支出
  • I = 私人投資和公司在非最終資本貨物(工廠、設備等)上的支出
  • G = 政府在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基礎設施、醫療保險等)上的支出
  • Nx = 淨出口(出口減去進口)

上述總需求公式也被美國經濟分析局用來測量GDP。

總需求曲線

像大多數典型的需求曲線一樣,它從左向右向下傾斜,橫向X軸表示商品和服務,縱向Y軸表示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總價格水平。隨著商品和服務價格的上升或下降,需求沿著曲線增加或減少。

影響總需求的因素

利率

利率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決策。較低的利率會降低大額物品(如電器、車輛和房屋)的借貸成本,公司也可以以較低的利率借款,通常會導致資本支出增加。較高的利率會增加消費者和公司的借貸成本,支出往往會下降或增長速度會減慢。

收入和財富

隨著家庭財富增加,總需求通常會增加。相反,財富下降通常會導致總需求下降。當消費者對經濟感到樂觀時,他們往往會更多地消費,而較少儲蓄。

通脹預期

預期通貨膨脹會上升或價格會上漲的消費者傾向於立即購買,導致總需求上升。但如果消費者認為未來價格會下降,總需求通常會下降。

貨幣匯率

當美元價值下降時,外國商品將變得更昂貴。與此同時,美國製造的商品對外國市場來說將變得更便宜。因此,總需求將會增加。當美元價值上升時,外國商品變得更便宜,美國商品對外國市場來說變得更昂貴,總需求將會減少。

經濟條件和總需求

經濟條件可以影響總需求,無論這些條件是來自國內還是國際。2007-08年金融危機,因大量抵押貸款違約引發以及隨之而來的大蕭條就是一個由經濟條件導致總需求下降的典型例子。

由於企業獲得資金的機會減少且銷售額下降,它們開始裁員,2008年和2009年的GDP增長收縮,導致那段時期的經濟總產出收縮。低效的經濟和不斷上升的失業率導致個人消費或消費支出下降。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性,個人儲蓄激增,因為消費者保留現金。

2020年,COVID-19大流行導致了總供應或生產和總需求或支出的減少。社交距離措施和對病毒傳播的擔憂導致了消費支出,特別是服務業上的顯著減少,因為許多企業關閉。這些動態降低了經濟中的總需求。隨著總需求下降,企業要麼解僱部分員工,要麼因員工感染COVID-19而放慢生產速度。

總需求與總供應

在經濟危機時期,經濟學家經常辯論是總需求下降導致增長放緩,還是GDP收縮導致總需求減少。這就像經濟學版本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增加總需求也會增加經濟的規模,涉及到GDP的測量。然而,這並不證明總需求的增加創造了經濟增長。由於GDP和總需求使用相同的計算方法,這僅表示它們同時增長。公式並未顯示哪個是原因,哪個是結果。

早期的經濟理論假設生產是需求的來源。18世紀法國古典自由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賽(Jean-Baptiste Say)認為,消費受生產能力的限制,社會需求本質上是無限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賽伊市場法則(Say’s Law of Markets)。

賽伊法則,供給學派經濟學的基礎,直到1930年代和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理論出現為止都被主導。通過主張需求推動供給,凱恩斯將總需求放在駕駛座上。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家自此相信,刺激總需求會增加未來實際產出,經濟中的總產出水平由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驅動,並由花費在這些商品和服務上的金錢推動。

凱恩斯認為,失業是總需求不足的副產品,因為工資水平不能足夠快地下調以彌補支出減少。他相信政府可以花錢來增加總需求,直到閒置的經濟資源,包括勞工,被重新部署。

其他學派,特別是奧地利學派和實際商業周期理論家強調,消費只有在生產後才可能發生。這意味著產出增加驅動消費增加,而不是反過來。任何增加支出而非可持續生產的嘗試只會導致財富的錯配或價格上漲,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作為一個需求側經濟學家,凱恩斯進一步辯稱,個人可以通過限制當前支出來損害生產——例如儲蓄金錢。其他經濟學家認為,儲蓄可以影響價格,但不一定改變資本積累、生產或未來產出。換句話說,個人儲蓄錢——提供給企業的更多資本——的影響不會因缺乏消費而消失。

什麼因素影響總需求?

總需求可以受到幾個主要經濟因素的影響。利率的升高或降低會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決策。上升的家庭財富會增加總需求,而下降通常會導致總需求減少。消費者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也會與總需求呈正相關。最後,本幣價值的下降(或上升)將使外國商品變得更昂貴(或更便宜),而本國生產的商品將變得更便宜(或更昂貴),從而導致總需求的增加(或減少)。

總需求的局限性有哪些?

雖然總需求幫助確定經濟體中消費者和企業的整體強度,但它確實有一些局限性。由於總需求是通過市場價值來衡量的,它僅表示在特定價格水平下的總產出,而不一定代表質量或生活水準。此外,總需求衡量的是數百萬個個人之間和不同目的的許多不同經濟交易。因此,當試圖確定需求的原因以進行分析時,可能會變得具有挑戰性。

GDP和總需求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GDP(國內生產總值)基於在指定期間內一個國家內所有完工商品和服務的貨幣價值來衡量經濟規模。因此,GDP即是總供應。總需求代表在指定期間內這些商品和服務在任何給定價格水平的總需求。最終,總需求等於國內生產總值(GDP),因為這兩個指標是以同樣的方式計算的。因此,總需求和GDP一起增減。

總結

總需求是一個宏觀經濟概念,代表經濟中在特定價格點上對所有種類的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在長期內,總需求與GDP無法區分。然而,總需求並不是一個完美的指標,並且在經濟學家之間存在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