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衝突理論(Conflict Theory)?

衝突理論,與卡爾·馬克思相關,是一種社會理論,假設由於對有限資源的競爭,社會處於永恆的衝突狀態。

衝突理論認為,社會秩序是通過統治和權力來維持的,而非通過共識和一致性。根據衝突理論,那些擁有財富和權力的人會不惜一切代價保住它,主要是通過壓制窮人和無權勢者。衝突理論的基本前提是,社會中的個人和群體將努力最大化他們自己的財富和權力。

要點摘錄

  • 衝突理論注重社會中群體間對有限資源的競爭。
  • 馬克思的衝突理論將社會視為在經濟階級之間分裂,分為無產階級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統治階級。
  • 衝突理論視社會和經濟機構為群體或階級間爭鬥的工具,用於維持不平等和統治階級的主導地位。
  • 後來的衝突理論版本探討了資本主義派系和各種社會、宗教以及其他類別群體之間的衝突維度。

理解衝突理論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利用衝突理論來解釋各種現象,包括戰爭、革命、貧困、歧視和家庭暴力。

馬克思的衝突理論版本集中於兩個主要階級之間的衝突。每個階級都是由一群人組成,他們之間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一定程度的財產所有權。馬克思理論化了資產階級,這是一個代表社會中擁有大多數財產和資源的群體。而無產階級則是由被視為工人階級或貧困者的群體組成。

資本主義與衝突

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馬克思理論化了資產階級,即少數人口,將利用他們的影響力來壓迫無產階級,即多數階級。這種思維方式與基於衝突理論的社會模型的常見圖像相關。這一理念的信奉者傾向於相信,在社會中,商品和服務的分配方式呈現金字塔狀。在金字塔頂端是一小群擁有過多資源和權力的精英,他們向社會的大部分人施加條款和條件。

社會中的不平等分配被預測會通過意識形態的脅迫來維持;資產階級會迫使無產階級接受當前的條件。衝突理論假設精英會建立法律、傳統和其他社會結構的系統,以進一步支持他們的主導地位,同時防止其他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馬克思的革命理論

馬克思理論指出,隨著工人階級和貧困者遭受越來越惡劣的條件,一種集體意識會提高不平等的認識,這可能最終導致反抗。如果反抗之後條件有所調整,以利於無產階級的關注,衝突循環最終會重複,但方向相反。資產階級最終會變成侵略者和反抗者,試圖恢復以前維持其主導地位的結構。

特別考量

馬克思將資本主義視為一個經濟系統歷史進程的一部分。他認為資本主義的根源在於商品,即那些被購買和銷售的東西。舉例來說,他認為勞動是一種商品。因為勞動者在經濟系統中的控制或權力很少(因為他們不擁有工廠或材料),隨時間推移他們的價值可能會被貶低。這可能會造成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不平衡,最終可能導致社會衝突。他相信這些問題最終可以通過社會和經濟革命來解決。

馬克思衝突理論的演變

馬克思·韋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法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改編了馬克思衝突理論的許多方面,並後來對馬克思的一些思想進行了進一步的修正。韋伯認為對財產的衝突並不限於一種特定的情景。他認為,在任何特定時刻和每個社會中都存在著多層次的衝突。

韋伯的情感成分

馬克思將他的衝突觀點框定為所有者與工人之間的衝突,而韋伯還增加了他對衝突的情感成分。韋伯對衝突的看法超越了馬克思的範圍,因為他認為某些形式的社會互動,包括衝突,會在個人和社會群體之間產生信念和團結。在這樣的方式中,個體對不平等的反應可能會根據所屬群體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他們是否認為當權者是合法的;等等。

20世紀和21世紀衝突理論的發展

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初的衝突理論家繼續將衝突理論擴展到馬克思所提出的嚴格經濟階級之外,儘管經濟關係仍然是各分支衝突理論中跨群體不平等的核心特徵。衝突理論在當代和後現代的性別和種族不平等研究、和平與衝突研究以及過去幾十年西方學術界興起的各種身份研究中具有高度影響力。

衝突理論的例子

衝突理論家認為住房綜合體所有者與租戶之間的關係主要基於衝突而非平衡或和諧,儘管可能和諧多於衝突。他們認為這種關係是由雙方從對方那裡獲取資源的行為來定義的。

在上述例子中,可能導致租戶和綜合體所有者之間衝突的一些有限資源包括綜合體內的有限空間、單元數量有限、租戶支付給綜合體所有者的租金等。最終,衝突理論家將這種動態視為對這些資源的衝突。

儘管綜合體所有者可能很大方,但根本上他們專注於將儘可能多的公寓單元填滿,以便他們可以從租金中賺取盡可能多的錢,尤其是如果需要支付抵押貸款和公用事業費用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引入住宅綜合體之間的衝突,租戶申請人之間的衝突等。另一方面,租戶本身也希望以最少的租金獲得最好的公寓。

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後的銀行救助是現實生活中衝突理論的好例子,根據作者亞倫·西爾斯和詹姆斯·凱恩斯在他們的書《理論中的一本好書》中指出。他們認為金融危機是不平等和全球經濟體系不穩定的必然結果,這使得最大型的銀行和機構能夠逃避政府監管並進行巨大的風險,這些風險只獎勵少數人。

西爾斯和凱恩斯指出,隨後大銀行和大型企業從聲稱沒有資金進行大規模社會計劃(如全民醫療)的同一政府獲得了救助資金。這一矛盾支持了衝突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即主流政治機構和文化習俗偏袒主導群體和個體。

這一例子說明了衝突可以存在於所有類型的關係中,包括那些表面上看起來並不對抗的關係。它還顯示出,即使是簡單的情境也可以導致多層次的衝突。

什麼是衝突理論?

衝突理論是一種與卡爾·馬克思密切相關的社會政治理論。它試圖用有限資源之爭的持續鬥爭來解釋政治和經濟事件。在這種鬥爭中,馬克思強調社會階級之間的對抗性關係,尤其是資本所有者(馬克思稱之為「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他稱之為「無產階級」)之間的關係。衝突理論對19世紀和20世紀的思想影響深遠,並繼續影響至今的政治辯論。

衝突理論的一些常見批評是什麼?

對衝突理論的一個常見批評是,它未能捕捉經濟互動如何能夠共同受益於不同的參與階級。例如,衝突理論描述了僱主和僱員之間的關係是對抗性的,僱主希望以最少的工資支付給僱員,而僱員則希望最大化工資。然而,實際上,僱員和僱主之間經常存在和諧的關係。此外,諸如養老金計劃和基於股票的補償等制度可以通過給予工人在其僱主成功中的額外股份來進一步模糊工人和企業之間的界限。

誰被認為是衝突理論的創始人?

哲學家和社會學家長期以來一直使用衝突理論來分析社會。

馬克思衝突理論指的是19世紀政治哲學家提出的衝突理論,這位政治哲學家領導了共產主義作為經濟學派的發展。卡爾·馬克思的兩部最著名的著作是他於1848年出版的《共產黨宣言》和1867年出版的《資本論》。儘管他生活在19世紀,馬克思對20世紀的政治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通常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有影響力和最具爭議的思想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