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歐洲匯率機制( European Monetary System-EMS)?

歐洲匯率機制(European Monetary System,簡稱EMS)是一種可調整匯率安排,於1979年設立,旨在促進歐洲共同體(EC)成員之間的貨幣政策合作。歐洲匯率機制(EMS)後來被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EMU)取代,後者設立了共同貨幣——歐元。

關鍵要點

  • 歐洲匯率機制(EMS)於1979年設立,是一種可調整的匯率安排,目的是促進歐洲共同體(EC)成員之間的貨幣政策合作。
  • 此系統旨在穩定通脹並遏制這些鄰國之間的匯率巨幅波動,讓它們更容易彼此之間進行商品交易。
  • 歐洲匯率機制(EMS)後被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EMU)取代,該聯盟建立了共同貨幣——歐元。

理解歐洲匯率機制(EMS)

EMS的建立是對布雷頓森林協議崩潰的回應。該協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建立了一種可調整的固定外匯匯率,以穩定經濟並鞏固西方同盟國之間的全球金融權力。當該協議於1970年代初被放棄後,各種貨幣開始浮動,這導致了市場價值相對波動,促使歐共體成員尋求一種新的匯率協議,以配合它們的關稅同盟。

EMS的主要目標是穩定通脹並遏制歐洲國家之間的匯率巨幅波動。這是促進歐洲經濟和政治統一的更廣泛目標的一部分,最終為共同貨幣——歐元的建立鋪平了道路。

貨幣波動是通過匯率機制(ERM)控制的。ERM負責釘住國家匯率,僅允許相對於歐洲貨幣單位(ECU)有輕微偏離——這是一種基於12個歐盟成員國貨幣籃子、按各國在歐盟產出中的份額加權的綜合虛擬貨幣。ECU作為匯率政策的參考貨幣,並通過官方認可的會計方法確定參與國之間的匯率。

在雅克·德洛爾(Jacques Delors)主席下,制定了「德洛爾報告」,概述了如何用EMU取代EMS。

EMS的歷史

EMS的早期階段,以貨幣價值不均衡和調整為標誌,這提高了強勢貨幣的價值並降低了弱勢貨幣的價值。1986年後,國家利率的變化專門用於保持所有貨幣的穩定。

1990年代初,EMS迎來了新的危機。由於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和政治條件不同,特別是德國的統一,導致英國於1992年永久退出EMS。英國的退出預示著其後來對大陸歐洲的獨立性堅持;英國拒絕加入歐元區,瑞典和丹麥亦如此。

在此期間,形成共同貨幣和鞏固更大經濟聯盟的努力逐漸加強。1993年,大多數歐共體成員簽署了《馬斯垂克條約》,建立了歐盟。一年後,歐盟創立了歐洲貨幣研究所,該機構於1998年成為歐洲中央銀行(ECB)。ECB的主要責任是制定統一的貨幣政策和利率。

1998年底,多數歐盟國家同步降低了利率,以促進經濟增長並為實施歐元做準備。1999年1月,歐元作為統一貨幣誕生,多數歐盟成員國使用歐元。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EMU)也在此時成立,取代EMS,成為歐盟共同貨幣和經濟政策組織的新名稱。

對EMS的批評

在EMS下,匯率只有在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能變化。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舉措,吸引了許多批評聲音。

在2008-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後,EMS的原則和國家政府政策之間的重大緊張局勢變得顯而易見。

某些成員國,特別是希臘,但也包括愛爾蘭、西班牙、葡萄牙和賽普勒斯,推行了導致國家赤字高企的政策。這一現象後來被稱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這些國家無法透過貨幣貶值來解決問題,也未被允許用於彌補失業率的支出。

從一開始,歐洲匯率機制(EMS)的政策有意禁止對歐元區陷入困境經濟體的救助。儘管來自經濟強勁的歐盟成員的強烈反對,EMU最終還是建立了救助措施,為陷入困境的成員國提供救濟。

歐洲匯率機制是如何建立的?

EMS通過1979年引入歐洲貨幣單位(ECU)建立。ECU作為一種籃子貨幣,代表成員國貨幣的加權平均值。

EMS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EMS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匯率穩定,促進成員國之間的經濟趨同,並為最終建立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創造框架。這些目標旨在促進更為一體化和穩定的歐洲經濟環境。

EMS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如何演變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EMS經歷了多次變化。最重要的變化是隨著1999年歐元的引入,EMS過渡到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這標誌著建立歐元區單一貨幣努力的高潮。

哪些事件導致EMS的崩潰?

EMS在1992年和1993年崩潰,當時幾個成員國面臨貨幣危機。這些危機暴露了EMS的脆弱性,促使重新評估該系統。

總結

歐洲匯率機制於1979年建立,作為歐盟成員國之間貨幣合作的框架。它試圖創造匯率穩定和經濟趨同。EMS在向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過渡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並於1999年引入了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