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消費主義(consumerism)?

消費主義是指增加市場購買的商品與服務的消費量總是被認為是一個可取的目標,並且認為個人的福祉和幸福在根本上取決於獲得消費品和物質財產。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消費主義與主要的凱恩斯主義理念有關,即消費者支出是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並且鼓勵消費者消費是主要的政策目標。從這個角度看,消費主義是一種促進經濟增長的積極現象。

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追求更多的物質財產會引發個人的焦慮並侵蝕社會結構。

重點摘要

  • 消費主義理論認為大量消費商品和服務的個體會過得更好。
  •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消費者支出能夠刺激生產和經濟增長。
  • 經濟學家認為消費是為了滿足生物需求與欲望,基於效用最大化。
  • 社會學家則認為消費還是通過象徵性交換來滿足社會內化的需求和欲望。
  • 過度消費主義因其經濟、社會、環境和心理影響而受到廣泛批評。

消費主義的理解

在常見用法中,消費主義指的是生活在資本主義經濟體中的人們傾向於從事過度物質主義的生活方式,包括反射性、浪費性或虛榮性過度消費。在這種意義上,消費主義被廣泛認為助長了傳統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破壞、大企業對消費者的剝削、環境退化及負面的心理影響。

例如,19世紀經濟學家兼社會學家Thorstein Veblen 在其著作《有閒階級論》(1899年)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費」這一術語。炫耀性消費是一種展示社會地位的手段,尤其是當公開展示的商品和服務對同一階層的其他成員來說過於昂貴時。這種類型的消費通常與富人相關,但也可以適用於任何經濟階層。

大蕭條之後,消費主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抨擊。然而,隨著二戰期間美國經濟的啟動及戰後的繁榮,20世紀中期對消費主義的使用開始具有積極的含義。在這段時間內,消費主義強調資本主義在提高生活水平方面的優勢,並將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消費者利益上。這些主要的懷舊含義自那時起不再被普遍使用。

消費主義的經濟影響

根據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觀點,通過財政和貨幣政策促進消費者支出是經濟政策制定者的主要目標。消費者支出佔總需求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最大份額,因此促進消費者支出被認為是引導經濟走向增長的最有效方式。

炫耀性消費

政治經濟學家Thorstein Veblen 在1899年提出了炫耀性消費的概念,其中他理論化了一些消費者購買、擁有和使用產品不是因為其直接使用價值,而是作為一種社會和經濟地位的象徵。隨著工業革命後生活水平的提高,炫耀性消費也在增長。高水平的炫耀性消費可能是一種浪費的零和甚至負和活動,因為真實資源被用來生產不僅僅為其使用價值而是為其形象所展示的商品。

消費主義的優缺點

優點

消費主義的支持者指出,消費者支出可以驅動經濟,並導致商品和服務生產的增加。由於較高的消費者支出,GDP可能會上升。在美國,健康消費者需求的跡象可以在消費者信心指數、零售銷售和個人消費支出中找到。企業主、工業工人和原材料擁有者可以直接或通過下遊買家從消費品的銷售中獲利。

缺點

消費主義常因文化原因受到批評。有些人認為消費主義可能導致一個忽視其他價值觀的物質主義社會。傳統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可能被注重消費更多更昂貴商品的焦點所取代。消費主義還常與全球化相關,促進全球貿易商品和品牌的生產和消費,這可能與當地文化和經濟活動模式不相容。

消費主義與美國夢

「美國夢」一直關於成功的前景,但100年前,這個短語的意思與現在相反。最初的「美國夢」不是個人財富和消費主義的夢,而是社會平等、公正和民主的夢(在1916年的選舉中廣泛使用)。這個短語被每一代重新定義,直到冷戰期間,它成為一個消費資本主義版的民主論點。我們對「美國夢」的觀念在1950年代凍結。如今,這個詞經常意味著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的例子

消費主義被定義為不斷追求購物和消費的行為。例子包括購物狂潮,尤其是那些吸引大量人參與的活動,如感恩節後的黑色星期五促銷。另一個例子是每年推出新款手機。儘管幾年前的手機可能仍然功能完好且足夠,但消費主義驅使人們經常放棄這些設備並購買新款。

消費主義對社會是否有害?

雖然人們需要消費者身份以生活和獲取需求和欲望,但過度消費主義被廣泛認為對社會有負面影響。消費主義會導致如汙染和廢物等負面外部效應。此外,消費主義開始以擁有什麼來定義人。根據一些社會學家的說法,由廣告業普及的大眾文化創造了被品牌操縱的被動消費者,而不是積極和創造的個體。系統中的偏見會生成消費主義。如果這些系統偏見被消除,許多人將採取較少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

消費主義如何塑造社會階層?

消費品的品味和偏好按社會階層分層,不僅在金錢成本上,而且在適宜性上。工人階級個體往往消費某些類型的食品、媒體、服飾和娛樂,這些可能與頂端1%或更高層次的人群不同。消費定義了個人和群體身份:人們渴望「向上消費」以「跟上Jones家」,但人們則擔心向下流動。

結論

消費主義是消費並保持消費的傾向。它是想購買和擁有更多東西的驅動力,並通過他們擁有的東西來定義個人身份。經濟學家認為消費主義對消費支出和GDP增長有積極作用。然而,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等則看到肆無忌憚的消費主義的負面影響,從個人焦慮到社會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