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Comparative advantage)是什麼?

比較優勢是指一個經濟體在生產某種商品或服務時,相較於其貿易夥伴可以在較低的機會成本下生產出該商品或服務。比較優勢被用來解釋為什麼公司、國家或個人可以從貿易中受益。

在國際貿易的上下文中,比較優勢是指一個國家能夠比其它國家更便宜或更容易生產的產品。然而,一些當代經濟學家認為,單純關注比較優勢可能導致一個國家的資源被濫用和耗盡。

比較優勢理論的法律通常被歸因於英國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及其1817年寫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儘管李嘉圖的導師詹姆斯·米爾(James Mill)可能是首創此分析的人。

關鍵要點

  1. 比較優勢是指一個經濟體在生產某種商品或服務時,相較於其貿易夥伴可以在較低的機會成本下生產出該商品或服務。
  2. 比較優勢理論引入了機會成本作為選擇不同生產選項時的一個因素。
  3. 比較優勢建議國家會彼此進行貿易,出口他們具有相對優勢的商品。
  4. 僅僅關注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可能會導致該國的勞動力和自然資源被濫用。
  5. 絕對優勢指的是一個國家在生產某個特定商品上具有無可爭議的優越性。

理解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是經濟理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支持各方在任何時候通過合作和自願貿易來相互受益的基本論點。這也是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理解比較優勢的關鍵是對機會成本有清晰的認識。簡單來說,機會成本是選擇某一選項而失去的潛在利益。

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某一公司的機會成本(即已放棄的潛在利益)比其他公司的機會成本低。擁有較低機會成本的公司因此擁有這種優勢。

另一種理解比較優勢的方法是將其視為一個權衡的最佳選擇。如果比較兩個不同的選項,每個選項都有其優缺點,那麼整體包裹最好的選項就是具有比較優勢的選項。

技能的多樣性

人們通過工資學習自己的比較優勢。這驅使人們從事那些他們相對較擅長的工作。如果一個技術高超的數學家作為工程師比作為教師賺更多的錢,他們以及與其交易的所有人都會因從事工程工作而受益。

更大的機會成本差異通過更高效地組織勞動,允許更高水平的價值生產。人與人的技能多樣性越大,就越能通過比較優勢實現有益的貿易。

比較優勢的例子

例如,考慮一位著名運動員如麥可·喬丹。作為著名的籃球和棒球明星,麥可·喬丹是一位身體素質超群的運動員,超越了大多數其他人。憑藉其能力和身高,喬丹可能可以很快地粉刷自己的房子。

假設麥可·喬丹可以在八小時內粉刷完自己的房子。然而,在這八小時內,他也可以參與拍攝一個賺取50,000美元的電視廣告。相比之下,喬丹的鄰居喬可以在十小時內粉刷完喬丹的房子,而在同一時間內,他可以在快餐店工作賺取100美元。

在這個例子中,喬作為房屋粉刷工擁有比較優勢,因為他的機會成本較低,儘管麥可·喬丹可以更快更好地粉刷房子。最好的交易是讓麥可·喬丹去拍攝電視廣告並支付喬來粉刷他的房子。只要麥可·喬丹賺取預期的50,000美元而喬賺取超過100美元,這筆交易就是成功的。由於技能的多樣性,麥可·喬丹和喬可能會發現這是對他們雙方最有利的安排。

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與絕對優勢形成對比。絕對優勢是指生產更多或更好商品和服務的能力,而比較優勢則是指在較低的機會成本下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不一定是在更大量或更高質量的情況下。

為了理解這一差異,考慮一位律師和他的秘書。律師在生產法律服務方面比秘書更優秀,且打字和組織速度也更快。在這種情況下,律師在生產法律服務和秘書工作上都具有絕對優勢。

然而,律師和秘書依然會因為各自的比較優勢和劣勢而受益於貿易。假設律師每小時能產出價值175美元的法律服務,而秘書工作每小時價值25美元。秘書每小時能產出價值20美元的秘書工作,但不能產出法律服務。在這裡,機會成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產出25美元的秘書工作收入,律師不得不放棄175美元的法律收入。他們秘書工作的機會成本很高。律師更合適提供一小時的法律服務,並聘用秘書來打字和組織。秘書則非常適合為律師打字和組織工作;做這些工作的機會成本很低。這正是它的比較優勢所在。

比較優勢是一個關鍵見解,即使一個國家在所有產品上都有絕對優勢,貿易依然會發生。

比較優勢對競爭優勢

競爭優勢指的是一家公司、一個經濟體、一個國家或個體提供比其競爭對手更強的價值給消費者的能力。這與比較優勢相似但不同。

為了承擔在同一領域或區域的競爭優勢,有必要完成至少以下三件事之一:公司應該成為其商品或服務的低成本提供者,應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優越的商品或服務,或應集中於某一特定的消費者群體。

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

大衛·李嘉圖著名地展示了英國和葡萄牙如何通過根據各自的比較優勢來專業化和貿易而受益。在這個案例中,葡萄牙能夠以較低成本生產葡萄酒,而英國能夠以較低成本製造織物。李嘉圖預言,最終每個國家都會意識到這些事實,並停止嘗試生產成本較高的產品。

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停止了葡萄酒生產,而葡萄牙停止了織物製造。兩國均看到停止在國內生產這些物品而改為互相貿易對自身有利。

比較優勢與自由貿易密切相關,後者被認為是有益的,而關稅則與受限制的貿易和零和博弈緊密對應。

一個當代例子是,中國對美國的比較優勢體現在廉價勞動力上。中國工人以更低的機會成本生產簡單的消費品。美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專業化、資本密集型勞動力。美國工人以更低的機會成本生產高端產品或投資機會。專業化和沿著這些線路貿易對雙方都有益。

比較優勢理論有助於解釋為什麼保護主義通常不會成功。這一分析方法的支持者認為,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已經在尋找具有比較優勢的合作夥伴。

如果一個國家退出國際貿易協議並實施關稅,可能會以新工作和新產業的形式帶來本地利益。然而,這不是解決貿易問題的長期解決方案。最終,該國將相對於其鄰國處於劣勢,而這些鄰國已經更能以較低的機會成本生產這些商品。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解並未考慮某些過度專業化帶來的劣勢。例如,一個專注於現金作物並依賴世界市場供應食物的農業國家,可能會因全球價格波動而變得脆弱。

比較優勢的批評

為什麼世界上沒有開放的貿易?當有自由貿易時,為什麼有些國家依然貧窮,代價是其它國家的利益?或許比較優勢並不像所說的那樣有效。這裡有很多原因,但最有影響力的是經濟學家稱之為租金尋求的現象。租金尋求是指某一群體組織和遊說政府以保護其利益。

例如,美國鞋子生產商理解並同意自由貿易的論點,但他們也知道其狹義的利益將受到外國廉價鞋子的負面影響。即使勞動者轉向製作電腦而不是製作鞋子將使生產力最高,沒有人希望在鞋業失業或看到短期利潤下降。

這種願望促使鞋匠們遊說,說服政府給予其產品特殊減稅或對外國鞋子徵收額外關稅(甚至完全禁止外國鞋)。呼籲拯救美國工作崗位和保護傳統工藝比比皆是,即使從長遠來看,這種保護主義策略會使美國勞動者相對不那麼高效,美國消費者相對更窮。

比較優勢的優缺點

優點

在國際貿易中,比較優勢法則經常用來證明全球化是合理的,因為國家可以通過生產那些他們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並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來獲得更高的物質收益。像中國和韓國這樣的國家通過專業化其經濟於某些出口導向的產業,取得了巨大的生產率提升。

遵循比較優勢能通過專注於生產那些更便宜的任務或產品來提高生產效率。那些更昂貴或耗時的產品可以從其他地方購買。反過來,這將提高公司的或國家的總體利潤率,因為與低效生產相關的成本將會被消除。

缺點

另一方面,過度專業化也有其負面影響,特別是對於發展中國家。雖然自由貿易允許發達國家獲得廉價的工業勞動力,但也會因為當地勞動力的剝削而帶來高人力成本。

通過將製造業外包到勞動法不那麼嚴格的國家,企業可以從童工和強迫勞動中獲益,這些在其本國是非法的。

同樣,一個專注於某些出口作物的農業國家可能會遭受土壤耗竭和自然資源的破壞,以及對當地居民的傷害。此外,過度專業化也有戰略劣勢,因為該國將依賴全球食物價格。

比較優勢的優缺點總結

優點

  • 更高的效率
  • 改進的利潤率
  • 減少對政府保護主義的需求

缺點

  • 發展中國家可能保持相對劣勢
  • 可能促進不公平或惡劣的工作條件
  • 可能導致資源耗盡
  • 過度專業化的風險
  • 可能激勵租金尋求

誰發展了比較優勢法則?

比較優勢法則通常被歸因於大衛·李嘉圖,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描述了這一理論。然而,這一思想可能源於李嘉圖的導師和編輯詹姆斯·米爾,他也對此主題進行了著作。

如何計算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通常用機會成本來計量,即用相同資源可以生產的替代商品的價值。然後將其與另一經濟體生產相同商品的機會成本相比。例如,如果工廠A能用相同資源製作100雙鞋子或500條皮帶,那麼每雙鞋子的機會成本是五條皮帶。如果競爭對手工廠B能用製作一雙鞋子的資源製作三條皮帶,那麼工廠A在製作皮帶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工廠B在製作鞋子上具有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的一個例子是什麼?

比較優勢的一個有趣例子經常出現在高管們身上,他們可能考慮聘請助理來回應電子郵件並執行某些秘書職能。高管可能比助理更擅長這些職責,但他們在執行秘書工作的時間可以更有利可圖地用於高管工作。同樣,即使助理在秘書工作上表現一般,他們可能更不適合高管工作。最終,他們如果專注於各自的比較優勢,將會更高效。

結論

比較優勢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古典經濟學中,這一思想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國家和企業通過貿易和交換可以獲得更大的集體利益,而不是單靠自己。然而,當代經濟學家也指出,這些收益可能是單方面的,或導致弱勢方的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