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優勢是什麼?

絕對優勢是指個人、公司、地區或國家能以相同的投入數量在單位時間內生產更多的商品或服務,或在單位時間內以較少的投入數量生產相同數量的商品或服務,優於其競爭對手。

絕對優勢可以透過以較低的絕對單位成本以較少的投入數量來生產商品或服務,或透過更高效的生產過程來實現。

主要要點

  1. 當生產者可以在同樣的成本下提供更多的商品或服務,或在較低成本下提供同樣數量的商品或服務時,就具備絕對優勢。這個概念由亞當·斯密提出,絕對優勢可以成為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通過貿易實現大幅收益的基礎
  2. 透過專業化、分工和貿易,擁有不同絕對優勢的生產者可以比在孤立狀況下生產和消費獲得更多收益。
  3. 絕對優勢可以與比較優勢相對比。比較優勢是指在生產一種商品或服務時具有較低的機會成本。

理解絕對優勢

絕對優勢的概念由18世紀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他的著作《國富論》中提出,用來展示各國如何透過專業化生產和出口比其他國家更高效生產的商品,從貿易中獲得收益。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可以選擇專業化生產和銷售特定商品或服務,並利用產生的資金購買其他國家的商品和服務。

斯密主張,專業化生產擁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並進行貿易,能讓所有國家受益,只要他們各自至少擁有一種相對於其他國家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

絕對優勢解釋了為什麼個人、企業和國家之間的貿易有意義。由於每個在生產某些商品和服務方面具有優勢,這種交換可以使雙方受益。

這種從貿易中獲得的互利形成了斯密關於專業化、分工及後續貿易帶來整體繁榮提高的論點基礎,並認為這是名為”國富”的根源。

絕對優勢 vs 比較優勢

絕對優勢可以與比較優勢相對比,後者是指生產者以較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或服務。機會成本是指當選擇一種替代方案而放棄的潛在收益。

只有在每個生產者在某些商品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絕對優勢才能導致專業化和貿易的明確收益。如果一個生產者缺乏任何絕對優勢,那麼亞當·斯密的論點不一定適用。

然而,生產者及其貿易夥伴或仍能透過根據其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貿易來實現收益。在他的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的原理》中,大衛·李嘉圖主張,即使一個國家在多種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它仍然能通過專注於比較優勢進行貿易而受益。

絕對優勢理論的假設

貿易障礙

這兩種理論假設不存在貿易障礙,未考慮到任何運輸成本或一國對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情況。然而,在現實世界中,運輸成本影響進口商和出口商進行貿易的可能性。國家也可以利用關稅為自己創造優勢或給競爭對手製造劣勢。

生產要素

這兩種理論也假設生產要素不可移動。在這些模型中,工人和企業不會因尋找更好的機會而遷移。然而,在現代貿易中,全球化使得企業更容易將工廠遷往海外,並增加了移民率,影響了一國的可用勞動力。在某些行業中,企業會與政府合作,為其業務運營創造重要勞動力的移民機會。

一致性和規模

更重要的是,這些理論假設一國的絕對優勢是恆定且同比例增長的。換言之,假設生產少量商品的單位成本與生產更多商品的單位成本相同,且國家無法改變其絕對優勢。

實際上,各國通常進行戰略性投資以在某些行業中創造更大的優勢。絕對優勢也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改變,諸如自然災害可以摧毀農田、工廠和其他生產要素。

絕對優勢的優缺點

絕對優勢理論的一個優點是其簡單性:該理論提供了一個優雅的解釋,展示了各國如何通過專注於自身的絕對優勢而獲益。

然而,絕對優勢理論並未充分解釋為何國家能從貿易中受益。這一解釋後來由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來完成:即使一國在所有商品上均具有絕對優勢,依然能通過貿易獲益。換句話說,如果一國能以更便宜的成本生產所有商品,它仍能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受益。

此外,如前所述,這理論還假設絕對優勢是靜態的——一國無法改變其絕對優勢,且規模增大不會提高效率。實際經驗證明這是不正確的:許多國家通過投資戰略性行業成功創造了絕對優勢。

事實上,這一理論被用來在後殖民時期為剝削經濟政策辯護。認為所有國家都應專注於其優勢,大多數像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機構經常施壓發展中國家專注於農業出口,而非工業化。因此,許多這些國家仍處於經濟發展的低水平。

絕對優勢理論的優缺點

優點

  • 簡單說明了國家如何通過利用其優勢進行貿易而受益。

缺點

  • 缺乏比較優勢理論的解釋力。
  • 不考慮貿易成本或障礙。
  • 曾被用來辯護剝削政策。

絕對優勢的例子

假設兩個假想的國家,亞特蘭蒂卡和太平洋,其人口和資源稟賦相等,各自生產兩種產品:奶油和培根。亞特蘭蒂卡每年可以生產12桶奶油或6大片培根,而太平洋則可以生產6桶奶油或12大片培根。

每個國家都需要至少4桶奶油和4大片培根以求生存。在自給自足狀態下,亞特蘭蒂卡可以用1/3年的時間生產奶油,2/3年的時間生產培根,共計4桶奶油和4大片培根。太平洋則可以花費1/3年時間生產培根,2/3年時間生產奶油,產出相同數量:4桶奶油和4大片培根。這讓每個國家都僅能勉強生存,每人幾乎有足夠的奶油和培根。

然而,注意亞特蘭蒂卡在生產奶油上具有絕對優勢,而太平洋則在生產培根上具有絕對優勢。

如果每個國家專注於其絕對優勢,亞特蘭蒂卡可以在一年內生產12桶奶油,而不生產培根;而太平洋則可以不生產奶油,而生產12大片培根。如此專業化,兩國將其勞動任務分配在彼此之間。

接著,如果他們以6桶奶油交換6大片培根,每個國家將擁有6桶奶油和6大片培根,各自情況將比之前更好,因為他們將擁有6桶奶油和6大片培根,而非自己生產時的4桶和4大片。

絕對優勢如何使國家受益?

絕對優勢的概念由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以展示各國如何通過專業化生產並出口那些比其他國家更高效生產的商品,並進口其他國家更高效生產的商品而受益。在擁有絕對優勢的產品上進行專業化生產和貿易,只要每個國家至少在一種產品上擁有絕對優勢,這將使兩國均受益。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有何不同?

絕對優勢是指一個實體能以較小的投入數量或更高效的過程,在單位成本下生產比另一個實體更多的商品或服務。比較優勢則指在不一定較大產量或品質下,以較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商品和服務的能力。

擁有絕對優勢的國家示例有哪些?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沙烏地阿拉伯,該國擁有豐富的石油儲備,這為其提供了絕對優勢。其他例子包括哥倫比亞,其氣候非常適合種植咖啡;還有尚比亞,擁有世界上最富饒的銅礦。如果沙烏地阿拉伯試圖種植咖啡,而哥倫比亞試圖鑽採石油,這將是極其昂貴且可能無效的舉措。

總結

絕對優勢理論是亞當·斯密對各國如何從貿易中受益的解釋,通過出口具備絕對優勢的商品並進口其他商品。儘管該理論優雅且簡單地展示了貿易的益處,但未完全解釋國際貿易的利益。這一解釋後來由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