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自給自足?

自給自足政策(Autarky)指的是一個國家處於自力更生的狀態。奉行自給自足政策的國家以自給自足和限制造與全球合作夥伴的貿易為特徵。自給自足一詞源自希臘語——autos,意為「自我」,arkein,意為「抵禦」和「足夠強壯,供應充足」。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將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系,缺乏任何外部支持、貿易或援助。然而,實際上,即使在受到嚴厲制裁的情況下,現代沒有任何國家達到這種自給自足的程度。這是因為全球供應鏈使得真正的經濟孤立變得困難,因此任何自給自足政策都是程度問題,而不是完全的孤立。

理解自給自足

自給自足可以被視為經濟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一種極端形式。推行自給自足政策的動機通常是為了確保重要物資的供應,並減少對其他國家的依賴。根據一個國家的政治結構,減少對外部國家的依賴這一目標可能與減少競爭政治和經濟系統的影響有關。然而,在歷史上的不同行歷史階段,自給自足已經被政治光譜上的各種團體提出。當自給自足被表述為保持國內消費或阻止財富轉移到不良政治行為者手中時,其涉及民粹主義主題並且顯得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要點

  • 自給自足指的是自給自足的狀態,通常用來描述那些致力於減少對國際貿易依賴的國家或經濟體。
  • 在現代世界中沒有完全自給自足的國家,因為即使是最孤立的國家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國際貿易參與和外部支持或援助。
  • 北韓和納粹德國是推行自給自足政策的兩個例子。推行自給自足的理由經常借用民粹主義論點,認為應該將錢花在國內,而不是進入政治不友好的國家的手中。

然而,實際上,自給自足政策有一些在民粹主義論點中不太明顯的經濟缺點。自給自足政策首先被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質疑,隨後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也提出質疑。斯密建議各國應該進行自由貿易,專注於生產那些他們具有絕對優勢的商品,以便產生更多財富。這是斯密在《國富論》中為自由貿易提出的核心論點之一。李嘉圖稍微修改了這個論點,認為國家應該生產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通過利用比較優勢,國家能夠在全球貿易體系中合作創造更多財富。

換句話說,選擇放棄全球貿易而傾向於完全在國內生產,對國家來說有著高昂的機會成本,就像對個體一樣。例如,一個家庭若專注於製作自己的衣服、建造自己的家具和種植自己的食物,則必然會有更少的時間在外工作賺取工資,這可能會導致家庭收入減少,當地僱主的勞動力減少,以及由於高程度的自給自足實踐最終導致的經濟規模較小。這一點在全球範圍內也是適用的。

自給自足的實際例子

歷史上,自給自足政策在不同程度上被應用。西歐國家在16世紀至18世紀的重商主義政策下運用了這些政策。這促使像斯密、李嘉圖和弗雷德裡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等經濟學家完善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哲學作為反對論點。

納粹德國也實施了一種形式的自給自足,以確保其戰爭努力所需的戰略物資。今天,北韓是自給自足政策的主要例子。北韓的經濟孤立是有意的自力更生,以減少國際政治影響,還有部分是因為被國際貿易制裁排除在外被迫的自力更生。

當代最極端的自給自足例子之一是北韓,它依賴於通常翻譯為「自力更生」的juche理念。

自給自足和自給自足價格

相關術語,自給自足價格或自給自足狀態價格,指的是在自給自足狀態下商品的成本。在封閉經濟體中生產的成本必須通過收取商品的價格來覆蓋。如果成本相對於其他國家更高,則自給自足價格對該國經濟來說是一種死損。自給自足價格有時作為計算一個國家的比較優勢時的一個經濟變量。然而,實際上,通過市場機制而不是經濟模型來發現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