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買入價和賣出價?

買入價和賣出價(也稱為「出價和要價」)是雙向價格報價,代表買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和賣家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額(或稱「差價」)是資產流動性的關鍵指標。一般來說,差價越小,流動性越好。

買入價——即買家願意支付的價格——是報價中的第一個價格。而賣出價——即賣家願意接受的價格——是第二個價格。

要點摘要

  • 買入價是指買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 出價是指賣家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
  • 這兩個價格之間的差額被稱為差價;差價越小,該證券的流動性越高。

瞭解買入價和賣出價

普通投資者在交易中會面臨買入價和賣出價差作為隱含成本。大多數投資者和零售交易者是「市場接受者」,這意味著他們通常需要在買入價賣出(即其他人願意購買的價格)和在賣出價買入(即其他人願意出售的價格)。

例如,如果ABC公司的股票當前報價為10.50美元/10.55美元,想以當前市場價購買ABC的投資者X將支付10.55美元,而想以當前市場價出售ABC股票的投資者Y將收到10.50美元。

誰能從買賣價差中受益?

買賣價差對市場製造商有利。延續上面的例子,一個市場製造商對ABC股票的報價為10.50美元/10.55美元,表明其願以10.50美元的買入價購買ABC,並以10.55美元的賣出價賣出。這個價差代表了市場製造商的利潤。

買賣價差可能因證券和市場而異。組成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藍籌公司可能僅有幾美分的買賣價差,而每天交易量少於10,000 股的小市值股票可能有0.50美元或更多的買賣價差。

在流動性不足或市場動盪時,買賣價差可能會大幅擴大,因為交易者不願支付超過某個閾值的價格,賣家可能不願接受低於某個水平的價格。

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有什麼區別?

買入價指的是交易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而賣出價指的是該證券持有者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如果,例如,一隻股票的賣出價為20美元,那麼希望購買該股票的人需要至少出價20美元才能按當前價格購買它。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額通常被稱為買賣價差。

當買入價和賣出價接近時意味著什麼?

當買入價和賣出價非常接近時,這通常意味著該證券有充足的流動性。在這種情況下,該證券被認為具有「窄」買賣差價。這種情況對投資者有利,因為這使他們更容易進出他們的頭寸,特別是當處於大額頭寸時。

另一方面,具有「寬」買賣差價的證券(即買入價和賣出價相距較遠)可能交易起來既耗時又昂貴。

買入價和賣出價如何確定?

買入價和賣出價由市場決定。具體來說,它們是由投資該證券的人員和機構的買賣決策決定的。如果需求大於供應,那麼買入價和賣出價將逐漸上升。

相反,如果供應大於需求,買入價和賣出價將會逐漸下降。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額由該證券總體交易活動水平決定,較高的活動水平導致窄的買賣差價,而較低的活動水平導致寬的差價。

總結

大多數證券市場的報價是雙向的,意味著它們同時附有買入價和賣出價。買入價是指某人願意購買該證券的最高價格,賣出價或要價是某人願意以最低價格出售該證券的價格。買入價和賣出價一起構成了價格報價,買賣差價的距離是證券流動性的指標(差距越小,流動性越好)。報價通常還會顯示當前最佳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可用數量。大多數零售交易者和投資者必須在買入價賣出或在賣出價買入,而市場製造商設置其願意買入和賣出的買入價和賣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