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預測(Economic Forecasting)?

經濟預測是試圖使用一系列重要且廣泛關注的指標來預測未來經濟狀況的過程。

經濟預測涉及建立統計模型,輸入若干常關注的變量或指標,通常是為了提出未來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主要經濟指標包括通脹、利率、工業生產、消費者信心、勞動生產率、零售銷售和失業率。

關鍵要點

  • 經濟預測是使用一系列廣泛關注的指標來試圖預測未來經濟狀況的過程。
  • 政府官員和企業經理使用經濟預測來決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分別計劃未來的經營活動。
  • 由於政治高度分裂,許多理性人對政府發布的經濟預測持懷疑態度。
  • 經濟預測的挑戰和主觀的人類行為方面也導致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經常做出錯誤的預測。

經濟預測如何運作

經濟預測旨在預測季度或年度GDP增長率,這是許多企業和政府根據其進行投資、招聘、支出和其他重要政策的決策數據。

企業經理依賴經濟預測,將其作為計劃未來經營活動的指南。私營公司可能擁有內部經濟學家,專注於與其特定業務最相關的預測(例如,一家運輸公司想知道GDP增長中有多少是由貿易驅動的)。或者,他們可能依賴華爾街或學術界的經濟學家,那些附屬於智囊團或精品顧問公司的經濟學家。

瞭解未來的情況對政府官員也很重要,這有助於他們確定應實施哪些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受僱於聯邦、州或地方政府的經濟學家在幫助政策制定者設定支出和稅收參數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由於政治高度分裂,許多理性人對政府發布的經濟預測持懷疑態度。一個主要例子是《2017年美國減稅和就業法》中的長期GDP增長預測假設,它預測的財政赤字遠小於獨立經濟學家的估計,這將對未來幾代美國人產生極大的經濟影響。

經濟預測的局限性

經濟預測常被形容為一種有缺陷的科學。許多人懷疑為白宮工作的經濟學家被迫遵循政府的路線,製造出不切實際的情景以試圖證明立法的合理性。聯邦政府的自利經濟預測是否準確?像任何預測一樣,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經濟預測的挑戰和主觀的人類行為方面並不限於政府。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學術界和甚至聯邦儲備委員會(FSB)都曾發布過遠離現實的經濟預測。問一下艾倫·格林斯潘、本·伯南克或高薪的華爾街或象牙塔中的經濟學家,他們在2006年對2007-2009年的GDP預測——即大蕭條時期——是什麼。

經濟預測者有忽視預見危機的歷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助理總監兼高級人事和預算經理普拉卡什·朗尼(Prakash Loungani)的說法,經濟學家未能預測過去150次經濟衰退中的148次。

朗尼表示,這種無法辨識即將到來的經濟下滑反映了預測者面臨的壓力,這些人更傾向於不偏離共識,以免大膽的預測損害他們的名聲,甚至可能導致他們失去工作。

特殊考量

投資者也不應忽視經濟預測的主觀性。預測結果被經濟學家信奉的經濟理論嚴重影響。例如,一位認為業務活動由貨幣供應決定的經濟學家,其預測與認為政府大量支出對經濟有害的經濟學家的預測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

重要

預測者個人對經濟運作方式的理論決定了會關注哪些指標,這可能會導致主觀或有偏見的預測。

許多結論並非來自客觀的經濟分析,而是經常被個人對經濟及其參與者運作方式的信念所塑造。這意味著某些政策的影響將被不同地判斷。

經濟預測的歷史

經濟預測已有數百年歷史。然而,正是1930年代的大蕭條催生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分析水平。

在那場災難之後,更大的責任被放在理解經濟如何運作及其走向上。這導致了更豐富的統計數據和分析技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