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

消費者剩餘是一種衡量市場競爭帶給消費者福利的經濟指標。當消費者為產品或服務支付的價格低於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時,就會出現消費者剩餘。它衡量了消費者因為支付的價格低於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而獲得的額外利益。

消費者剩餘可以與生產者剩餘相比較。

關鍵要點

  1. 當消費者支付的價格低於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時,會出現消費者剩餘。
  2. 消費者剩餘基於邊際效用的經濟理論,即消費者從多一單位商品或服務中獲得的額外滿足感。
  3. 隨著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剩餘總是增加;而商品價格上升時,消費者剩餘減少。
  4. 經濟學家通過需求曲線下方的三角形區域來描繪消費者剩餘,這個區域位於市場價格和消費者願意支付價格之間。
  5. 消費者剩餘加上生產者剩餘等於總經濟剩餘。

理解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的概念在1844年發展起來,用於衡量如國道、公路和橋梁等公共物品的社會效益。它是福利經濟學和政府稅收政策制定中的一個重要工具。

消費者剩餘基於邊際效用的經濟理論,即消費者從多一單位商品或服務中獲得的額外滿足感。商品或服務提供的效用因個人偏好而異。

消費者剩餘公式

經濟學家用以下公式來定義消費者剩餘:

消費者剩餘 = (½) x Qd x ΔP

其中:

  • Qd = 供需平衡時的數量
  • ΔP = Pmax(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 Pd(供需平衡時的價格)

衡量消費者剩餘

需求曲線是用於計算消費者剩餘的圖形表示。它顯示了產品價格和該價格下產品需求量之間的關係,價格畫在圖表的y軸上,需求量畫在x軸上。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需求曲線是向下傾斜的。

消費者剩餘被測量為需求曲線下方的面積,或消費者願意為一定數量的商品支付的金額,與商品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餘可以根據個人或總體的需求曲線來計算。

隨著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剩餘增加;隨著商品價格上升,消費者剩餘會減少。比如,假設消費者願意為產品A的首批單位支付$50,願意為第50單位支付$20。如果50個單位以每個$20出售,則49個單位以消費者剩餘出售,假設需求曲線不變。

當需求完全彈性時,消費者剩餘為零;當需求完全無彈性時,消費者剩餘為無限。

資料來源:Chris B Murphy

經濟福利

經濟福利也被稱為社群剩餘,或消費者和生產者剩餘之總和。

消費者剩餘示例

消費者剩餘是指獲得好的交易帶來的好處或愉快感。例如,假設你在學校假期週購買了一張飛往迪士尼世界的機票價格為$100,但你預期並且願意支付$300。這$200就代表你的消費者剩餘。

高消費者剩餘對經濟的好處

高消費者剩餘意味著市場上的商品定價遠低於消費者最終願意支付的價格。這通常是高度競爭、技術進步和生產者效率的結果。一般來說,這些因素被認為對促進經濟增長和繁榮是「好的」。

什麼是生產者剩餘?

類似於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是指商品生產者的經濟利益,通過市場價格與生產者願意出售的價格之間的差額來衡量。如果商品的市場價格高於生產者願意出售的價格,則存在生產者剩餘。

總經濟剩餘是什麼?

總經濟剩餘等於生產者剩餘加上消費者剩餘。它描述了自由市場中商品或服務帶來的社會總淨效益。

結論

在自由市場中,生產者與彼此競爭,試圖成為低成本生產者並從其他公司那裡搶佔市場份額。結果是消費者獲得了更多的商品數量和更低的價格,通常低於他們願意支付的價格。這種市場價格(由供需決定)和願意支付價格之間的差異即為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被認為對經濟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