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teris Paribus(其他條件不變)

Ceteris paribus,字面意思是“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是一個拉丁短語,通常翻譯成英文為“all else being equal”。

Ceteris paribus 是主流經濟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假設,作為簡寫來表示當所有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時,一個經濟變量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影響。在科學意義上,如果我們聲稱一個變量影響另一個變量,其他條件不變,我們實際上是控制了一些其他變量的影響。

關鍵要點

  • Ceteris paribus 是一個拉丁短語,通常意味著“其他條件不變”。
  • 在經濟學中,它作為簡寫來表示當所有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時,一個經濟變量對另一個經濟變量的影響。
  • 許多經濟學家依賴ceteris paribus 來描述市場的相對趨勢並建立和測試經濟模型。
  • 使用ceteris paribus 的困難在於努力保持所有其他變量不變,以便隔離驅動變化的因素。
  • 實際上,人們永遠無法假設“其他條件不變”。

理解 Ceteris Paribus

在經濟學和金融領域,ceteris paribus 經常用於討論因果關係。經濟學家可能會說,提高最低工資會增加失業率,增加貨幣供應會導致通貨膨脹,降低邊際成本會提高公司經濟利潤,或者在一個城市建立租金控制法律會導致可用住房供應減少。當然,這些結果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但使用ceteris paribus 可以讓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變,專注於只有一個因素的影響。

Ceteris paribus 假設有助於將一個本來是演繹性的社會科學轉變為一個方法論上積極的“硬”科學。它創造了一個虛構的規則和條件系統,經濟學家可以從中追求特定的目標。換句話說,它幫助經濟學家避開人性和有限知識的問題。

大多數(但不是所有)經濟學家依賴ceteris paribus 來建立和測試經濟模型。簡單來說,這意味著經濟學家可以保持模型中的所有變量不變,一次只修改一個。Ceteris paribus 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這種論點被層層堆疊時。然而,它是一種描述市場相對趨勢的重要且有用的方法。

應用 Ceteris Paribus

假設你想解釋牛奶的價格。稍加思考就會發現,牛奶成本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奶牛的數量、牠們的健康狀況、飼養奶牛的成本、可用土地的數量、可能的牛奶替代品的成本、奶供應商的數量、經濟中的通貨膨脹水平、消費者偏好、運輸等許多其他變量。所以經濟學家應用了ceteris paribus,這實質上是說如果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減少生產牛奶的奶牛供應會導致牛奶價格上漲。

供需

舉例來說,考慮供需法則。經濟學家說需求法則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價格較低時會購買更多商品。或者,如果對某種產品的需求超過供應,其他條件不變,價格可能會上漲。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是唯一應該改變的變量。所有其他因素應該保持ceteris paribus。如果只有價格發生變化,我們可以適當地預測結果,因為供需法則。

宏觀經濟學/GDP

一般來說,經濟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會報告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同時保持所有其他因素不變。因此,如果我們說低失業率與較高的通脹率相關,其他條件不變,這意味著保持GDP增長、貿易平衡、貨幣供應等不變。然而,這些其他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也可能對通脹產生影響。

最低工資

我們也可以對最低工資說同樣的話:其他條件不變,提高最低工資被認為會降低就業率,因為企業會削減成本。但這也忽略了許多其他社會和政治因素。例如,員工工資較高時可能會更加努力工作,更有生產力。或者,薪資較高的工人可能會增加消費,增加總需求

利率

利率和借貸需求之間通常存在反向關係。這是因為較高的利率會使貸款變得更昂貴。因此,其他條件不變,較高的利率會降低對債務的需求。當然,其他因素(如消費者需求、消費者偏好、消費者信用度)都是可能改變結果的考慮因素。然而,當隔離所有與借款人相關的因素時,較高的利率意味著較高的貸款成本,從而降低需求。

供應鏈

有大量因素影響一個單位的生產,包括原材料的交付、勞動時間、設備可用性、材料價格、包裝和交付或分銷。因此,當考慮一項物品如何在供應鏈過程中移動時,經濟學家可能會假設所有其他變量保持不變。例如,其他條件不變,原材料價格較高會降低製造供應,前提是公司不增加生產預算。這一說法沒有考慮勞動時間、包裝或交付。

由於經濟變量只能在理論上隔離而不能在實踐中隔離,因此ceteris paribus 只能強調趨勢,而不是絕對值。

Ceteris Paribus 和經濟科學

兩本重要的出版物幫助將主流經濟學從基於邏輯觀察和演繹的社會科學轉變為經驗主義的自然科學。第一本是 Léon Walras 在 1874 年出版的《純經濟學要素》,引入了一般均衡理論。第二本是 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36 年首次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創建了現代宏觀經濟學。

為了更像受學術尊重的“硬科學”如物理學和化學,經濟學變得數學密集。然而,變量不確定性是一個主要問題;經濟學無法為數學方程式隔離受控和獨立變量。還有一個問題是應用科學方法,該方法隔離特定變量並測試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以證明或反駁假設。

經濟學不像物理學那樣自然適合科學假設測試。在認識論領域,科學家可以通過邏輯思維實驗(也稱為演繹)或通過經驗觀察和測試(也稱為實證主義)來學習。幾何學是一門邏輯演繹科學。

物理學是一門經驗實證科學。不幸的是,經濟學和科學方法自然不相容。沒有經濟學家能夠控制所有經濟行為者,保持他們所有行為不變,然後進行特定測試。沒有經濟學家甚至能夠識別出特定經濟體中所有關鍵變量。對於任何特定的經濟事件,可能存在數十或數百個潛在的獨立變量。

進入ceteris paribus。主流經濟學家構建抽象模型,在這些模型中,他們假裝所有變量都保持不變,除了他們想要測試的一個變量。這種假裝風格,稱為ceteris paribus,是一般均衡理論的核心。

正如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在 1953 年所寫,“理論應該根據其對所要‘解釋’的現象類別的預測能力來判斷。”通過假設所有變量保持不變,經濟學家可以將相對的演繹市場趨勢轉變為絕對可控的數學進程。人性被平衡方程取代。

Ceteris paribus 驅動供需曲線預期。數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只有在變量受到影響且其他變量保持不變時才能確定。

Ceteris Paribus 的好處

使用科學方法

假設一位經濟學家想證明最低工資會導致失業或寬鬆的貨幣政策會導致通貨膨脹。他們不可能設置兩個相同的測試經濟體並引入最低工資法或開始印製鈔票。因此,負責測試其理論的實證經濟學家必須創建一個適合科學方法的框架,即使這意味著做出非常不切實際的假設。經濟學家假設買家和賣家是價格接受者,而不是價格制定者。

利用完美信息

經濟學家還假設行為者對其選擇有完美的信息,因為任何基於不完全信息的猶豫或錯誤決定都會在模型中創造漏洞。如果在ceteris paribus 經濟學中產生的模型似乎在現實世界中做出準確的預測,則該模型被認為是成功的。如果模型似乎沒有做出準確的預測,則對其進行修訂。

採用實證經濟學

這使得實證經濟學變得棘手;可能存在使某個模型在一天內看起來正確,但一年後看起來不正確的情況。一些經濟學家拒絕實證主義,擁抱演繹作為發現的主要機制。然而,大多數人接受ceteris paribus 假設的限制,以使經濟學更像化學,而不像哲學。

促進價格發現

隨著經濟學家從各種情況中收集數據,形成靜態供需圖表,以制定價格、供應或其他經濟因素的戰略計劃。隨著單個變量的調整,應形成需求曲線,允許理論上的價格應用,而不必使用實際價格進入市場。

克服不可能的情境

沒有ceteris paribus,許多被分析的情況將無法發生。例如,考慮供應鏈中只有一個變量改變而所有其他變量保持靜態和不變的情況。由於供應鏈的許多方面是不可控的,這種情況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因此,ceteris paribus 允許經濟學家和分析師設計出在現實中無法存在的情況。

Ceteris Paribus 的批評

克服不可能的情境

Ceteris paribus 假設是幾乎所有主流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模型的核心。即便如此,一些主流經濟學的批評者指出,ceteris paribus 給了經濟學家迴避人性真正問題的藉口。雖然這對於理論應用是一個好處,但這些情景也可能永遠不會在現實世界中發生,這挑戰了某些發現的適用性。

讓我們回到供需的例子,這是ceteris paribus 最喜歡的用途之一。每本微觀經濟學的入門教科書都顯示靜態的供需圖表,在這些圖表中,價格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都是既定的;也就是說,在給定的價格下,消費者需求和生產者供應一定數量。

至少在這個框架中,這是必要的一步,以便經濟學可以假設價格發現過程中的困難。但在現實世界中,價格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實體,而是由消費者和生產者根據他們對商品的主觀價值與交易貨幣的數量來決定的。

稀釋邏輯價值

經濟學家承認這些假設是非常不切實際的,然而這些模型導致了效用曲線、交叉彈性和壟斷等概念。反壟斷立法實際上是基於完全競爭論點的。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ceteris paribus 假設被過度使用,將經濟學從一門有用的邏輯社會科學轉變為一系列數學問題。

可能掩蓋應分析的內容

金融顧問 Frank Shostak 寫道,這個供需框架“與現實的事實脫節”。他認為,學生應該學習價格是如何首先出現的,而不是解決均衡情況。他聲稱,任何從這些抽象圖形表示中得出的結論或公共政策必然是有缺陷的。

像價格一樣,影響經濟或金融的許多其他因素也在不斷變化。獨立的研究或測試可能允許使用ceteris paribus 原則。但在現實中,像股票市場這樣的東西,一個人永遠無法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太多,而且這些因素不斷變化;你不能只隔離一個。

忽略人性和情感

儘管一個黑白分明的世界會很好,但事實是有太多與人性相關的變量。人類天生是不可預測的,並且會以非理性的方式行事。儘管經濟法律可能有道理,但在某些情況下,人們不會按照理論上對他們最有利的方式行事。在這些情況下,供需法則等項目可能會被打破,導致任何分析失敗。

Ceteris Paribus 的優缺點

優點

  • 採用科學方法來解決變量
  • 使用可以測試理論的實證經濟學
  • 在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中廣泛使用
  • 允許分析否則不可能的情況
  • 可能有助於形成價格發現或需求圖表

缺點

  • 可能代表不可能的情況,這些情況可能幾乎沒有分析價值
  • 通常省略了人性元素,假設所有行為都是理性的並遵循嚴格的經濟法律
  • 不考慮消費者可能追求的主觀價值
  • 可能會分散注意力,不能專注於隨著其他變量變化的情況

Ceteris Paribus 與 Mutatis Mutandis

雖然在假設方面有些相似,但ceteris paribus 不應與mutatis mutandis 混淆,後者的意思是“一旦做了必要的改變”。它用於承認一個比較,例如兩個變量的比較,需要某些必要的更改,這些更改因其明顯性而未被提及。

相反,ceteris paribus 排除了任何和所有變化,除了那些明確說明的變化。更具體地說,mutatis mutandis 這個短語主要在談論反事實時出現,作為簡寫來表示已經討論或被認為顯而易見的初始和衍生變化。

這兩個對立原則之間的最終區別歸結為相關性與因果關係。Ceteris paribus 原則促進了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因果影響的研究。相反,mutatis mutandis 原則促進了分析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同時其他變量隨意變化。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 Ceteris Paribus?

經濟學中的ceteris paribus 是指在所有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孤立的變量如何改變經濟環境。在經濟學中,ceteris paribus 通常是高度假設性的,因為國家經濟和宏觀經濟條件非常複雜。然而,ceteris paribus 是觀察單個經濟概念(如通貨膨脹)如何影響更廣泛概念的實踐。

經濟學中的 Ceteris Paribus 的例子是什麼?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牛奶價格上漲,人們會購買更少的牛奶。這一假設忽略了其他替代品的行為、家庭收入的行為或牛奶的健康益處等非經濟因素。Ceteris paribus,如果價格較高,人們會購買較少的產品。

Ceteris Paribus 是法律嗎?

Ceteris paribus 被認為是自然法則。它沒有由任何政府編纂;相反,它被認為是基於某些變量如何相互作用自然發生的。例如,如果美國國內鑽探更多石油,會有更多的汽油供應,汽油價格會下降。沒有任何法律規定這會發生;根據情況自然流動的方式,它被簡單地假設為結果。

Ceteris Paribus 幫助找到什麼?

Ceteris paribus 有助於確定哪些變量影響結果。通過保持一個變量不變或假設只有一個變量發生變化,可以推斷任何相應的變化是直接與該單個變量相關的。Ceteris paribus 可能有助於推動客戶口味、客戶偏好、消費支出、商品價格、市場預期或政府政策的指標。

總結

Ceteris paribus 是一個廣泛的術語,用於定義在給定情況下哪些變量在變化或哪些變量保持不變。通常,為了只隔離一個變量,經濟學家引用ceteris paribus 來澄清其對特定結果的假設僅在所有其他變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有效。儘管由於宏觀經濟因素的複雜性,ceteris paribus 真正不可能實現,但在測試變量和確定導致結果的原因方面,它可能仍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