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應計利息?

在會計中,應計利息指的是截至特定日期,基於貸款或其他金融義務已產生但尚未支付的利息金額。應計利息可以是貸方的應計利息收入,也可以是借方的應計利息費用。

應計利息一詞還指自上次支付債券利息以來累積的債券利息金額。

關鍵要點

  • 應計利息是權責發生制會計的一個特徵,並遵循會計的收入確認和配比原則。
  • 應計利息在會計期末作為調整分錄入賬,並在下一期的第一天進行反轉。
  • 應計利息的記錄金額是截至會計期末仍未支付的累積利息。

了解應計利息

應計利息是按照會計期末的最後一天計算的。例如,假設利息在每月20日支付,而會計期是每月的最後一天。四月份將需要計入從21日至30日的10天利息,作為月末的調整分錄之一。

應計利息在收入報表上作為收入或費用報告,取決於公司是借貸方。此外,尚未支付或收取的收入或費用部分會在資產負債表上報告為資產或負債。由於應計利息預計在一年內收取或支付,因此通常分類為流動資產或流動負債。

權責發生制會計與應計利息

應計利息是權責發生制會計的結果,這要求會計交易在發生時被確認和記錄,而無論當時是否已收到或支付款項。應計利息的最終目標是確保交易在正確的期間內準確記錄。權責發生制會計不同於現金制會計,現金制會計在現金或其他形式的對價交易時確認事件。

收入確認原則和配比原則都是權責發生制會計的重要方面,並且在應計利息的概念中都相關。收入確認原則指出收入應在其賺取的期間確認,而非收到款項時。配比原則指出費用應和相關收入在同一會計期間記錄。

為了說明這些原則如何影響應計利息,考慮一家公司借款購買一輛公司車輛。該公司在下一個月的第一天需向銀行支付車輛的利息。公司在整個前一個月使用該車輛,從而能夠使用該車輛進行業務並產生收入。

每月月底,企業需要記錄預計在次日支付的利息。此外,銀行會在同一個月期間記錄應計利息收入,因為預計借款人會在次日支付利息。

應計利息範例 – 會計

考慮以下範例。假設有一筆$20,000的貸款應收款,利率為7.5%,其支付期間截至當月第20天。此情況下,為了記錄從21日到30日額外賺取的利息收入,計算如下:

(7.5% x (10 / 365)) x $20,000 = $41.10

對於收到付款的一方,應計利息金額是貸方的利息收入賬戶的貸項,及利息應收賬戶的借項。應收款項因此列入資產負債表並歸類為短期資產。同樣的金額也在收入報表上列為收入。

對於欠款的一方,應計利息金額是應計負債賬戶的貸項,及利息費用賬戶的借項。負債列入資產負債表為短期負債,而利息費用則在收入報表上呈列。

兩種情況都作為反向分錄入賬,這意味著它們會在下一個月的第一天回轉。這確保了在下一個月發生現金交易時,淨效應僅是當前期間賺取或發生的收入或費用部分留在當前期間。

使用上面的例子,貸方公司在第二個月的第20天收到$123.29 (7.5% x (30/365) x $20,000)。其中$41.10與前一個月有關,並在前一個月月底作為調整分錄入賬以確認收入在其賺取的月內。因為調整分錄在第二個月回轉,所以淨效應是第二個月確認$82.19($123.29 – $41.10)付款,相當於第二個月的20天利息。

應計利息範例 – 債券

在購買或出售債券時,應計利息是一個重要考量。債券為持有人提供借貸資金的補償形式,即定期利息支付。這些利息支付通常每半年支付一次。當一個債券報價不包含應計利息時,稱為平價或淨價報價。

如果在每年兩個日期之外的時間購買或出售債券,購買者需在銷售金額上加上自上次支付利息以來應計的利息。在下一個支付日期,新擁有者將收到全半年的利息支付。因此,前擁有者必須收到出售前累計的利息。

假設您有興趣購買一張面值為$1,000且5%半年票息的債券。利息支付日期為每年的6月1日和12月1日,您計劃在9月30日購買該債券。您需要支付多少應計利息?

債券市場使用一些稍有不同的天數計算法來計算準確的應計利息金額。由於大多數美國公司和市政債券使用30/360計算法,假設每個月有30天(不論實際月份天數),我們將在此例中使用該計算法。

步驟1:計算從上次支付利息日期(6月1日)到購買日期(9月30日)之間的確切天數。在此例中,利用30/360規則計算結果為120天。

步驟2:通過天數計算、每日利率和債券面值計算應計利息。

因此,應計利息 = 120 x (5% / 360) $1,000 = $16.67

步驟3:將應計利息加至債券面值以得出購買價格。

債券購買價格 = $1,000 + $16.67 = $1,016.67

在下一個支付日期(12月1日),您將收到$25的利息。但由於在購買債券時支付了$16.67的應計利息,您實際收到的淨利息為$8.33($25 – $16.67),這相當於在下一次支付利息日期前60天內您持有債券的應得利息(9月30日至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