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批次處理(Batch Processing)?

批次處理是將交易按組或批進行處理的方式。一旦批次處理開始,則不需要用戶交互。這將批次處理與逐個交易處理區分開來,後者需要每次交易都進行處理並需要用戶交互。

雖然批次處理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但它特別適合於週期結束處理,例如在一天結束時處理銀行報告或生成每月或每兩週的工資單。

關鍵要點

  1. 批次處理是一種自動化技術,可以將多個交易作為一組處理。
  2. 批次處理有助於處理諸如工資單、月末對賬或隔夜結算交易等任務。
  3. 批次處理系統可以隨著時間的推移節省費用和勞動力,但設計和實施的前期成本可能很高。

理解批次處理

對於大型企業而言,自20世紀中期引入大型主機電腦以來,批次處理成為數據彙編、組織和報告生成的常規方式。早期的批次處理是將一疊穿孔卡片輸入計算機,這些卡片包含計算機要遵循的命令或指令。

赫爾曼·霍列裡斯(Herman Hollerith, 1860-1929)在1890年擔任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師時,被認為是穿孔卡片的開發者。這種穿孔卡片成為大約50年後廣泛使用的批次處理的基礎

批次處理的作業在定期安排的時間(例如夜間)或按需運行。舉例來說,消費者收到的公用事業和其他服務帳單通常每月由批次處理生成。批次處理的好處在於它是一種經濟高效的方式來一次處理大量數據。一個警告是,處理的輸入必須正確,否則整個批次的結果將是錯誤的,會浪費時間和金錢。

批次處理的歷史

批次處理的一個定義特徵是最少的人為幹預,幾乎不需要任何人工過程。這是使其如此高效的部分原因,儘管並非一直如此。

批次處理始於穿孔卡片,它們被整理成計算機的指令。整個卡片組或批次會一次性處理。這套系統由赫爾曼·霍列裡斯於1890年創建,他開發它來處理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手動穿孔的卡片會被送入並經電動機械設備讀取。霍列裡斯將他的發明專利命名為「電子製表機」,後來加入其他發明家和投資者組成計算-製表-記錄公司(CTR),最終成為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或稱IBM。

批次處理最初使用紙張穿孔卡片。與早期的迭代不同,現代批次處理的功能完全自動化,以滿足某些時間條件。雖然某些任務是立即完成的,但其他任務是在實時進行並定期監控。如果過程中有任何問題,系統會通過異常管理警報通知相關人員。這種自動化為管理者提供了更多時間進行其他工作。

軟體通過監控和依賴系統來識別異常,這會觸發批次處理的開始。異常可能包括在線客戶訂單或系統對新供應品的需求。

由於批次處理涉及一次處理大量數據,因此如果輸入有任何差錯,整個批次將出錯,浪費時間和金錢。

批次處理的優點

更快且成本更低

由於批次處理減少了對人力監督和物理硬體如計算機的需求,因此運營成本如勞動力和設備成本會減少。而且,由於批次處理設計為快速、高效和零錯誤,工作人員可以專注於其他職責。

離線特性

與其他系統不同,批次處理系統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工作。這意味著它們會在常規營業時間以外運行。它們也可以在離線環境下在後臺工作,因此即使在停工期間,它們也會繼續運行,而不會影響組織的日常運作。

無需人工監控

如上所述,設置批次處理系統後,經理和其他關鍵人員可以在不必監控批次的情況下完成自己的工作。當出現問題時會發送警報。這允許工作人員以免監控方式處理批次處理。

批次處理的缺點

部署和培訓

與許多技術一樣,管理批次處理系統需要培訓。經理需要了解什麼會觸發批次處理、如何安排處理以及異常通知的含義等。

調試

這些系統通常很複雜,需要員工熟悉程序。否則,公司或組織可能需要僱傭信息技術專家以獲得幫助。

成本

批次處理基礎設施的前期投資可能非常昂貴。對一些企業而言,這些成本可能看起來難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