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吸收成本法?

吸收成本法,有時稱為「完全成本法」,是一種管理會計方法,用來捕捉生產特定產品的所有成本。使用此方法時,所有直接和間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勞動、租金和保險,均被計入成本。

根據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美國公司可以使用吸收成本法進行外部報告,但可變成本法則不允許。

關鍵要點

  1. 吸收成本法與可變成本法不同,因為它將固定間接成本分配到每個生產單位中。
  2. 無論產品是否在本期內銷售,吸收成本法都會將固定間接成本分配給產品。
  3. 這種計成本的方法意味著更多的成本包括在期末庫存中,這些成本作為資產被帶入下一期的資產負債表。
  4. 因為在使用吸收成本法時,期末庫存中包含更多的成本,所以損益表上的費用較低。

了解吸收成本法

吸收成本法包含在生產商品時的所有直接成本。吸收成本法還將固定間接成本計入產品成本。一些與生產產品相關的成本包括直接參與產品製作的員工工資、用於生產產品的原材料和所有生產中的間接成本(例如所有的公用事業費用)。

與可變成本法相反,每一費用都分配給生產的產品,不管它們是否在期末前銷售。

物品的高與低

吸收成本法意味著資產負債表上的期末庫存較高,而損益表上的費用較低。

吸收成本法的組成部分

吸收成本法的組成部分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成本,包括原材料、勞動力和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其他直接費用。間接成本則是無法直接追溯到特定產品或服務的成本,也稱為間接費用,包括公用事業、租金和保險等。

在吸收成本法中,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均包含在產品成本中。這意味著每個產品單位的成本包括生產該單位的直接成本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間接成本的一部分。總製造成本再除以生產單位數,即可得到每單位的成本。吸收成本公式如下:

吸收成本 = (直接勞動成本 + 直接材料成本 + 可變製造間接費用 + 固定製造間接費用) / 生產單位數

吸收成本法與可變成本法

吸收成本法和可變成本法是計算產品或服務成本的兩種不同方法。它們在包括的成本類型和用途上有所不同。吸收成本法將所有製造成本(包括直接和間接成本)計入產品成本,而可變成本法只包括直接成本在產品成本中。

在吸收成本法下,產品單位的成本包括生產該單位的直接成本(如原材料和勞動),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間接成本(如間接費用)。吸收成本法通常用於外部報告,如計算財務報表中的銷貨成本。

相比之下,可變成本法只將直接成本計入產品成本,間接成本作為當期費用記入損益表。可變成本法通常用於管理決策和規劃,因為它能提供更準確的額外生產單位的邊際成本。

可變成本法不會確定每單位固定間接成本,而吸收成本法會。可變成本法在計算損益表中的淨收益時,將固定間接成本作為一個整體費用項目,而吸收成本法則會將固定間接成本分為銷貨成本和庫存成本兩部分。

吸收成本法的優缺點

優點

  • 通過包括直接和間接成本,提供產品總成本的更完整圖像。
  • 幫助確定銷貨成本和資產負債表上的庫存成本。
  • 公司了解每個產品或服務的全部成本。

缺點

  • 可能不準確反映生產額外單位的邊際成本,因為它包含與生產量無關的固定間接成本。
  • 如果生產量有顯著變化,可能導致成本數據的扭曲。
  • 可能不如可變成本法對管理決策提供更多信息。

吸收成本法的例子

假設ABC公司製造小工具。在一月份,公司製造了10,000個小工具,其中8,000個在月末前賣出,剩下2,000個仍在庫存中。每個小工具使用的勞動和材料直接成本為$5。此外,每月都有$20,000的固定間接成本與生產設施相關。根據吸收成本法,ABC公司將每個小工具分配額外的$2固定間接成本(總計$20,000 ÷ 當月生產的10,000個小工具)。

吸收成本法下,每單位的吸收成本為$7($5勞動和材料 + $2固定間接成本)。因為賣出了8,000個小工具,總銷貨成本為$56,000(每單位總成本$7 × 銷售的8,000個小工具)。期末庫存將包括價值$14,000的小工具(每單位總成本$7 × 仍在期末庫存中的2,000個小工具)。

吸收成本法與可變成本法的差異

吸收成本法和可變成本法對固定間接成本的處理方式不同。吸收成本法將固定間接成本分配到當期生產的所有單位中。而可變成本法則將所有固定間接成本總共記為一個獨立於銷貨成本或可供銷售成本的費用項目。換句話說,變動成本法在計算淨收益時,會產生一個固定間接成本的總費用項目,而吸收成本法則會在兩個類別中劃分固定間接成本:歸屬於銷貨成本的部分和歸屬於庫存的部分。

吸收成本法的優勢

吸收成本法的主要優點是符合美國公認會計原則(GAAP),該原則是美國國家稅務局(IRS)要求的。此外,它考慮了所有生產成本(包括固定成本),而不僅僅是直接成本,並在會計期內更準確地跟蹤利潤。

吸收成本法的缺點

吸收成本法的主要缺點是,它可能會在某個會計期內膨脹公司的盈利能力,因為如果公司的所有產品沒有售出,所有固定成本不會從收入中扣除。此外,它並不適用於旨在提高操作和財務效率的分析,或用於比較產品線的分析。

在何種情況下應使用吸收成本法?

吸收成本法通常適用於公司希望了解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全部成本的情況。這包括公司需要向外部利益相關者(如股東或監管機構)報告財務業績的情況。吸收成本法也常用於內部決策,例如確定產品的售價或決定是否繼續生產某個產品。在這些情況下,該公司可能會使用吸收成本法來了解生產產品的全部成本,並以此來確定該產品是否產生足夠的利潤以支持其繼續生產。

吸收成本法的類型

吸收成本法主要有兩種類型:完全吸收成本法和部分吸收成本法:

  • 完全吸收成本法:包括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所有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完全吸收成本法下,產品或服務的總成本被吸收或分攤到生產的單位上。這意味著每單位生產的成本包含部分固定成本以及該單位相關的變動成本。
  • 部分吸收成本法:只包括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部分成本。在部分吸收成本法下,只有部分固定成本計入每單位產品的成本。剩餘的固定成本作為當期成本記入當期費用。

總結

吸收成本法是一種計成本的方法,包括所有製造成本(固定和變動)在產品成本中,也稱為完全成本法或完全吸收成本法。吸收成本法用於確定損益表上的銷貨成本和期末庫存餘額,同時用於計算每單位產品的利潤率及確定產品售價。

在吸收成本法下,固定製造間接成本作為間接成本包括在產品成本中,這些成本無法直接追溯到某產品,卻在製造過程中產生。固定製造間接成本根據預計分攤率分配到每單位產品,該分攤率由預計總固定製造間接成本除以預計生產的單位數計算得出。除了固定製造間接成本外,吸收成本法也將變動製造成本包括在產品成本中,這些成本可以直接追溯到特定產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勞動和變動間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