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收購溢價?

收購溢價是一個數字,表示一家公司估計的實際價值和實際支付的收購價格之間的差額。收購溢價代表在併購交易中購買目標公司所增加的成本。

並沒有規定一家公司必須支付溢價來收購另一家公司;事實上,根據情況,甚至可能獲得折扣。

理解收購溢價

併購情景中,支付購買另一家公司的公司稱為收購者,而被購買或即將被收購的公司稱為目標公司。

支付收購溢價的原因

通常,收購公司會支付收購溢價來完成交易並抵擋競爭。如果收購者認為收購所產生的協同效應將大於收購目標公司的總成本,他們也可能會支付收購溢價。溢價的大小通常取決於行業內的競爭情況、其他競標者的存在以及買賣雙方的動機。

在目標公司的股價大幅下跌、產品過時或對其產業的未來有顧慮的情況下,收購公司可能會撤回其出價

收購溢價如何運作?

當一家公司決定要收購另一家公司時,首先會試圖估計目標公司的實際價值。例如,依據梅西百貨2017年10-K報告中的數據,其企業價值估計為118.1億美元。收購公司確定目標公司的實際價值後,會決定願意在實際價值的基礎上支付多少,以便向目標公司提供有吸引力的交易,尤其是當有其他公司也在考慮收購時。

在上述例子中,收購者可以決定支付20%的溢價來收購梅西百貨。因此,提出的總成本將是118.1億美元 x 1.2 = 141.7億美元。如果該溢價報價被接受,那麼收購溢價價值將是141.7億美元 – 118.1億美元 = 23.6億美元,或以百分比形式為20%。

計算收購溢價

您還可以使用目標公司的股價來計算收購溢價。例如,如果梅西百貨目前的交易價格為每股26美元,而收購者願意支付每股33美元來購買目標公司的流通股,那麼可以計算收購溢價為($33 – $26)/$26 = 27%。

然而,並不是每家公司都會故意支付溢價來進行收購。

使用我們的每股價格示例,假設沒有溢價報價的情況下,商定的收購成本為每股26美元。如果公司的價值在收購完成之前下降到16美元,那麼收購者將發現自己支付了($26 – $16)/$16 = 62.5%的溢價。

關鍵要點

  • 收購溢價是併購交易中一家公司估計的實際價值與實際支付的收購價格之間的差額。
  • 在財務會計中,收購溢價記錄在資產負債表上的「商譽」項目中。
  • 收購公司沒有義務支付收購目標公司的溢價,甚至可能獲得折扣。

財務會計中的收購溢價

在財務會計中,收購溢價稱為商譽——購買價格中高於被收購的所有資產的淨公允價值加所承擔的所有負債之和的部分。收購公司在其資產負債表上將商譽記錄為單獨的賬戶。

商譽考慮了包括目標公司品牌價值、穩固的客戶基礎、良好的客戶關係、健康的員工關係以及從目標公司獲得的專利或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一個不利事件,如現金流量下降、經濟衰退、競爭環境加劇等,可能導致商譽減值,這發生在目標公司的無形資產的市場價值低於其收購成本的情況下。任何減值將導致資產負債表上商譽的減少,並在損益表上顯示為損失。

收購者可以以低於其公允價值的價格購買目標公司,這稱為折價收購。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將認識到負商譽,也稱為壞商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