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折衷典範 (Eclectic Paradigm)?

折衷典範,也稱為所有權、位置、內部化 (OLI) 模型或 OLI 框架,是一個三級評估框架,公司可以在衡量追求外國直接投資 (FDI) 是否有利可圖時遵循。該範式假設,如果在市場上完成相同行動的成本高於內部,即內部完成的成本,機構將會避免市場交易。該理論基於內部化理論,由學者約翰·H·鄧寧於1979年首次闡述。

關鍵要點

  • 折衷典範也稱為所有權、位置、內部化 (OLI) 模型或 OLI 框架。
  • 折衷典範採用整體方法檢查企業各組成部分的整體關係和互動。
  • 目標是確定某個特定方法是否比其他可用的國內或國際生產商品或服務選項提供更大的整體價值。

理解折衷典範

折衷典範採用整體方法檢查企業各組成部分的整體關係和互動。該範式提供了一種通過 FDI 進行運營擴展的策略。目標是確定某個特定方法是否比其他可用的國內或國際生產商品或服務選項提供更大的整體價值。

由於企業尋求最具成本效益的選項,同時保持質量,他們可以使用折衷典範來評估任何顯示潛力的情況。

折衷典範的三個關鍵因素

為了使 FDI 具有收益,下列優勢必須顯而易見:

1. 所有權優勢

首先要考慮的是所有權優勢,包括公司的專有信息和各種所有權權利。這些可能包括品牌、版權、商標或專利權,以及內部可用技能的使用和管理。所有權優勢通常被認為是無形的。它們包括賦予競爭優勢的因素,如可靠性聲譽。

2. 位置優勢

位置優勢是第二個必要的有利條件。公司必須評估在特定國家進行特定功能是否具有比較優勢。這些考慮因素通常是固定的,適用於資源的可用性和成本,當在一個地點運作與在另一地點相比時。位置優勢可以指自然或創造的資源,但無論哪種情況,它們通常是不可移動的,需要與當地外國投資者合作以充分利用。

3. 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表明,當自己生產某種產品比與第三方合同更好時,就會這樣做。有時,對於一個組織來說,從不同的市場地點運營而保持內部工作可能更具成本效益。如果企業決定外包生產,可能需要與當地生產商談判合作。但只有在承包公司能以較低的成本滿足企業的需求和質量標準時,外包方案才有經濟意義。也許外國公司也能提供更多的當地市場知識,甚至擁有更高技能的員工,可以製造更好的產品。

實例

根據獨立研究和分析公司 Research Methodology,折衷典範被上海視源股份有限公司應用於其出口3D印表機和其他創新科技產品的決策中。儘管他們的選擇強烈考慮到了更高關稅和運輸成本的不利因素,他們的國際化策略最終使他們在新市場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