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爾定律(Engel’s Law)是什麼?
恩格爾定律是一個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在1857年提出的經濟理論。該理論指出,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用於食品購買的收入百分比會減少,而用於其他方面(如教育和娛樂)的百分比則會增加。
關鍵要點
- 恩格爾定律是一個19世紀的觀察,認為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會下降。
- 部分原因是因為家庭能夠消費的食品數量和質量是相對有限的。
- 隨著食品支出的相對下降,家庭會將更多的收入用於其他方面,如教育和娛樂。
理解恩格爾定律
在19世紀中期,恩斯特·恩格爾基於比利時家庭的開支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將這些家庭分為三組:”正在救濟中”、”貧窮但獨立”和”舒適”。然後他分析了他們在食物、衣物、住房、教育、娛樂和其他支出類別上的開支。
恩格爾發現,越貧窮的群體,他們的預算中用於食品的百分比越大,而用於衣物和教育的百分比則較小。
這一發現很快被稱為恩格爾定律。恩格爾定律的英文翻譯略有不同,但通常表達為:
“家庭越貧窮,則其總支出中必須投入食物的比例越大。” 或 “家庭越貧窮,則總支出中必須用於食物的比例越大。其他條件相同,用於食物的支出比例是衡量人口物質生活水準的最佳標準。」
恩格爾的見解被擴展到整個國家,認為一個國家越富有,其勞動力和資本中必須投入食品生產的比例越小,從而可以更多地投入製造業和服務業,導致經濟更加先進。
今日的恩格爾定律
恩格爾定律今天依然是經濟學中的基本原則,並且影響著世界各地的許多經濟和社會政策,包括反貧困計劃。
在20世紀和21世紀,支出類別擴展到包括許多在Engel’s時代不存在的東西(如汽車、健康保險和手機),但原則仍然相同:一旦家庭滿足了其食品需求,他們就有錢花在其他東西上,其中一些(如教育)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金融安全和富裕。
恩格爾定律的例子
假設一個年收入為50,000美元的家庭,將收入的25%或12,500美元花在食品上。如果其收入翻倍至100,000美元,不太可能將25,000美元(25%)都花在食品上,儘管他們可能會花得比以前多一些。
正如已故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保羅·A·薩繆爾森(Paul A. Samuelson)在他廣受使用的大學教科書《經濟學》中指出的那樣:
“隨著收入增加,許多食品項目的支出也會增加。人們會吃得更多,吃得更好。從廉價的大宗碳水化合物轉向更昂貴的肉類和蛋白質,還有牛奶、水果、蔬菜和省力的加工食品。然而,隨著收入的上升,人們在食品上的支出也是有限度的。”
什麼是Engel曲線?
Engel曲線是恩格爾定律的一個圖形表示,顯示了家庭收入與特定商品或服務支出之間的關係。
什麼是Engel係數?
基於恩格爾定律的Engel係數是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準的常用指標。一些國家也使用它來設定貧困線。該係數是通過將食品支出除以總支出得出的。
什麼是收入彈性?
收入彈性是衡量隨著收入增加,對特定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上升的程度。奢侈品,例如,具有比所謂的「正常商品」(如食品)更高的需求彈性。一些被經濟學家稱為「劣等品」的物品,隨著收入的增加需求反而減少。
結論
恩格爾定律指出,隨著家庭(或國家)收入的增加,用於食品的收入百分比會減少,而用於其他商品和服務的百分比會增加。這一理論由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在19世紀中期提出,今天仍然對經濟學和公共政策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