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定價理論 (APT)
套利定價理論(APT)是一種多因子資產定價模型。它基於這樣的理念:資產的回報可以通過資產預期回報與一些捕捉系統性風險的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線性關係來預測。這是一個有用的工具,用於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分析投資組合,以識別可能暫時定價錯誤的證券。
關鍵要點
- 套利定價理論(APT)是一種多因子資產定價模型,基於資產的回報可以通過資產預期回報與一些捕捉系統性風險的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線性關係來預測。
- 與假設市場完全有效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不同,APT假設市場有時會錯誤定價證券,然後市場最終會修正並使證券回到公平價值。
- 使用APT,套利者希望利用任何偏離公平市場價值的情況。
套利定價理論模型的公式
E(R)i = E(R)z + (E(I) – E(R)z) × βn
其中:
- E(R)i = 資產的預期回報
- Rz = 無風險回報率
- βn = 資產價格對宏觀經濟因子 n 的敏感度
- Ei = 與因子 i 相關的風險溢價
APT模型中的貝塔係數是通過線性回歸來估算的。一般來說,歷史證券回報與因子回報回歸以估算其貝塔值。
套利定價理論的工作原理
套利定價理論是由經濟學家斯蒂芬·羅斯於1976年提出的,作為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的替代方案。與假設市場完全有效的CAPM不同,APT假設市場有時會錯誤定價證券,然後市場最終會修正並使證券回到公平價值。使用APT,套利者希望利用任何偏離公平市場價值的情況。
然而,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無風險操作,因為投資者假設模型是正確的,並進行方向性交易,而不是鎖定無風險利潤。
套利定價理論的數學模型
雖然APT比CAPM更靈活,但它也更複雜。CAPM僅考慮一個因子——市場風險,而APT公式有多個因子。而且需要大量的研究來確定證券對各種宏觀經濟風險的敏感性。
這些因子以及使用多少因子是主觀選擇,這意味著投資者的結果會因其選擇而異。然而,通常四或五個因子就可以解釋大多數證券的回報。APT因子是系統性風險,無法通過投資組合的多樣化來減少。已證明最可靠的價格預測因子包括通脹的意外變化、國民生產總值(GNP)、公司債券利差和收益率曲線的變動。其他常用的因子還包括國內生產總值(GDP)、商品價格、市場指數和匯率。
套利定價理論的使用示例
例如,以下四個因子已被確定為解釋股票回報的因子,並已計算出每個因子的敏感性和風險溢價:
- 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ß = 0.6,風險溢價 = 4%
- 通脹率:ß = 0.8,風險溢價 = 2%
- 黃金價格:ß = -0.7,風險溢價 = 5%
- 標準普爾500指數回報:ß = 1.3,風險溢價 = 9%
無風險利率為3%
使用APT公式,預期回報計算如下:
預期回報 = 3% + (0.6 x 4%) + (0.8 x 2%) + (-0.7 x 5%) + (1.3 x 9%) = 15.2%
CAPM與套利定價理論的區別
主要區別在於,CAPM是一個單因子模型,而APT是一個多因子模型。在CAPM中,唯一被認為解釋證券價格和回報變化的因子是市場風險。而在APT中,因子可以是多個。
APT的限制
APT的主要限制是該理論沒有為特定股票或資產建議因子。一隻股票可能對某一因子比另一隻股票更敏感,投資者必須能夠識別風險來源和敏感性。
APT的主要優勢
APT的主要優勢是它允許投資者自定義研究,因為它提供了更多數據,並且可以建議多種資產風險來源。
總結
套利定價理論(APT)是一種多因子資產定價模型,基於資產的回報可以通過資產預期回報與一些捕捉資產風險的宏觀經濟因子之間的線性關係來預測。
套利定價理論假設市場有時會錯誤定價證券,然後市場會修正並使證券回到公平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