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金香狂熱(Tulipmania)是什麼?

鬱金香狂熱,也被稱為鬱金香狂熱,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市場泡沫和崩潰事件之一。這發生在17世紀初至中期的荷蘭,當時的投機行為將鬱金香球莖的價值推到了極端。在市場的巔峰時期,最稀有的鬱金香球莖交易價格達到了普通人年薪的六倍之多。

今天,鬱金香狂熱的故事成為了過度貪婪和投機所帶來的陷阱的寓言。

要點摘要

  • 鬱金香狂熱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資產泡沫和崩潰事件之一。
  • 在泡沫的巔峰時期,鬱金香的價格達到約10,000荷蘭盾,相當於阿姆斯特丹大運河上一座豪宅的價值。
  • 鬱金香在1593年引入荷蘭,泡沫主要發生在1634年至1637年期間。
  • 近期的研究質疑了鬱金香狂熱的真實程度,認為其可能被過度誇大為貪婪和過度的寓言。

鬱金香狂熱的歷史

鬱金香首次出現在16世紀的歐洲,通過香料貿易路線傳入,這些進口花卉帶來了異國風情,它們看起來與這片大陸上本土的任何花卉都不一樣。因此,鬱金香成為了一種奢侈品,註定要進入富人們的花園。據《經濟與自由圖書館》說:「對任何有財富的人來說,如果沒有一收藏鬱金香花,就被認為是品味差。」

在富人之後,當時荷蘭社會的中產階級商人(這在當時的歐洲其他地方並不存在)也試圖模仿他們富有的鄰居,對鬱金香也產生了需求。最初,這是一個僅僅因為其昂貴而購買的身份象徵。

但與此同時,鬱金香以其脆弱而著稱,如果不小心培育便會枯死。在17世紀初,專業的鬱金香培育者開始改進技術,在荷蘭本地種植和生產鬱金香,建立了一個繁榮的行業,這個行業一直持續到今天。

根據《史密森尼雜誌》報導,荷蘭人發現鬱金香可以從種子或母球莖上長出的芽生長。一個從種子長出的球莖需要七到十二年才能開花,但一個球莖可以在下一年開花。所謂的「破裂球莖」是一種鬱金香,其具有條紋、多色的圖案,而不是單一的純色,這是由馬賽克病毒株進化而來的。這種變異引發了人們對稀有「破裂球莖」鬱金香的巨大需求,最終導致了市場價格的飆升。

鬱金香橫掃荷蘭

1634年,鬱金香狂熱橫掃整個荷蘭。《經濟與自由圖書館》寫道:「荷蘭人對擁有[鬱金香球莖]的狂熱如此之高,以至於該國的正常工業被忽視了,甚至最底層的人口都參與了鬱金香貿易。」

單個球莖的價格可以高達4,000或甚至5,500荷蘭盾。由於1630年代的荷蘭盾是重量和品質無法確定的金幣,很難精確估算今天的價值,但蘇格蘭記者查爾斯·麥凱在他著名的1841年出版的《非凡的大眾妄想和群體瘋狂備忘錄》一書中,給出了幾個參考點:4桶啤酒的價格是32荷蘭盾。這大約是1,008加侖的啤酒,或65桶啤酒。目前一桶Coors Light啤酒的價格約為120美元,所以4桶啤酒≈7,800美元,1荷蘭盾≈244美元。這意味著最好的鬱金香價格可以超過今天的100萬美元(但許多球莖的交易價格在50,000至150,000美元之間)。到1636年,鬱金香貿易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於在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鹿特丹、哈勒姆和其他城市都設立了定期市場進行銷售。

正是在那時,專業交易員(股票經紀人)也加入了這場行動,大家似乎只要擁有這些稀有球莖就能賺錢。的確,當時的情況是價格似乎只會上漲,「對鬱金香的熱情將永遠持續下去。」

這種快速下降的一大部分原因在於人們在信貸下購買球莖,希望在賣出球莖獲利後償還貸款。但一旦價格開始下跌,持有者被迫以任何價格出售球莖,並在此過程中宣告破產

人們開始利用槓桿購買鬱金香,使用保證金衍生品合約來購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更多球莖。但價格迅速下跌,信心被擊潰。到1637年底,價格開始下跌且再未恢復。

泡沫破裂

到1637年底,泡沫破裂。買家宣佈無法支付先前同意的高價,市場崩潰。雖然這對國家的經濟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影響,但卻削弱了社會的期望。這一事件破壞了建立在信任之上的關係以及人們的支付意願和能力。

根據《史密森尼雜誌》的報導,荷蘭的加爾文教徒對經濟毀滅的場景進行了誇張描繪,因為他們擔心由鬱金香驅動的消費熱潮會導致社會衰敗。他們堅持認為如此巨大的財富是不敬神的,這一信念一直持續到今天。

極端購買的現實範例

鬱金香的痴迷捕捉了世代的公眾想像,成為幾本書的主題,包括德博拉·莫加赫(Deborah Moggach)所寫的小說《鬱金香熱》。根據流行的傳說,鬱金香狂潮在1630年代攫取了荷蘭社會的所有層面。麥凱寫道,「從最富有的商人到最窮的掃煙囪工人,都參與了鬱金香買賣,球莖價格昂貴,且以更高的價格出售。」

鬱金香狂熱是一個金融泡沫的典範:

  1. 投資者失去了理性的期望。
  2. 心理偏見導致資產或行業的價格大幅上升。
  3. 正反饋循環繼續推高價格。
  4. 投資者意識到他們持有的是定價不合理的資產。
  5. 價格因大量拋售而崩潰,絕大多數人破產。

類似的循環可以在Beanie Babies、棒球卡、非同質化代幣(NFT)和航運股票的價格中觀察到。

當時的荷蘭投機者在球莖上花費了大量金錢,而這些球莖開花時間僅有一週——許多公司成立的唯一目的是交易鬱金香。然而,交易在1630年代末達到了狂熱的頂點。

在17世紀的荷蘭,貨幣是荷蘭盾,其在使用歐元之前。泡沫的頂點,鬱金香價格達到約10,000荷蘭盾。在1630年代,10,000荷蘭盾的價格大致相當於阿姆斯特丹大運河上一座豪宅的價值。

荷蘭鬱金香狂熱真的存在嗎?

1841年,麥凱發表了他的經典分析《非凡的大眾妄想和群體瘋狂》。除了其他現象外,麥凱(他從未生活或訪問過荷蘭)記錄了幾個著名的資產價格泡沫——密西西比計劃和南海泡沫,以及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通過麥凱對此主題的短篇章節,這一事件成為了資產泡沫的典範。

由於鬱金香栽培的時機,需求壓力和供應之間總是有幾年的滯後。在正常條件下,這不是問題,因為未來的消費會提前一年或更長時間簽訂合同。但當1630年代的價格迅速上升時,已經種植的鬱金香沒有機會增加產量以應對價格。經濟學家厄爾·湯普森實際上確定,由於這種類型的生產滯後以及種植者與後期銷售鬱金香的合法合約(類似於期貨合約)被荷蘭政府嚴格執行,價格上漲的簡單原因是供應商無法滿足所有需求。事實上,整個期間的新鬱金香球莖的實際銷售仍然處於正常水平。

使用合同中特定支付額數據,湯普森辯稱「鬱金香合約價格緊貼著理性經濟模型所要求的價格… 鬱金香合約價格在『鬱金香狂熱』之前、期間和之後都提供了一個『市場效率』的非凡例證。」實際上,到1638年,鬱金香產量已經上升以匹配先前的需求,但那時需求已經減弱,造成了市場上的過剩供應和進一步壓低價格。

對於研究鬱金香狂熱的經濟學家厄爾·湯普森來說,得出的結論是這種「狂熱」實際上是由合同義務引發的需求的理性回應。

倫敦國王學院的歷史學家安妮·戈德加爾(Anne Goldgar)也對鬱金香狂熱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並同意湯普森的觀點,對其「泡沫性」提出質疑。戈德加爾認為,儘管鬱金香狂熱可能並不構成經濟或投機泡沫,但對於荷蘭來說卻是因為其他原因而造成的創傷。她寫道:「儘管金融危機影響的人很少,但鬱金香狂熱帶來的震驚仍相當大。」

事實上,戈德加爾進一步認為,「鬱金香泡沫」根本不像是狂熱(雖然確實有少數人支付了很高的價格以購買少數稀有球莖,也有少數人因此失去了大量金錢)。相反,這個故事已被納入公共話語作為一個道德教訓:貪婪是不好的,追逐價格是危險的。

什麼是鬱金香狂熱?

鬱金香狂熱是17世紀的一個主要商品泡沫的故事,當時荷蘭投資者瘋狂地購買鬱金香,推動其價格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鬱金香狂熱與市場泡沫有什麼關係?

鬱金香狂熱反映了泡沫的一般週期,從推動資產價格到不可持續水平的非理性偏見和群體心態,到最終價格崩潰。鬱金香狂熱的例子現在被用作其他投機資產的寓言,例如加密貨幣或網際網路泡沫股票。

鬱金香狂熱如何影響荷蘭經濟?

儘管鬱金香狂熱及其最終崩潰沒有像記者查爾斯·麥凱所寫的那樣損害荷蘭經濟,但仍存在一些附帶損害。從法院記錄中,歷史學家安妮·戈德加爾發現了名譽喪失和關係破裂的證據,當買家承諾支付100或1,000荷蘭盾購買鬱金香但未支付時,這些違約行為在以貿易和廣泛信貸關係為基礎的經濟中引起了某種程度的「文化震驚」。

鬱金香狂熱與比特幣有何關聯?

比特幣市場經常被拿來與鬱金香狂熱相比較,因為兩者都為一種實用性不明確的產品帶來了高度投機的價格。比特幣價格在顯著上漲後往往會暴跌,顯示出許多經典泡沫的跡象。

底線結論

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狂熱經常被引用為貪婪、過度和金融狂熱的例子,因為花球莖的價格達到了無法用基本面支持的非凡高度,而這一切都是由害怕錯過和群體心理所推動的。然而,近期的分析質疑鬱金香狂熱是否真的像今天引用的那樣是廣泛的金融危機,類似於2001年之前的網際網路泡沫股票、2008年之前的次貸市場或2022年之前的加密貨幣市場。這些學者認為,鬱金香狂熱的概念被大大誇大,以作為控制貪婪和過度的教訓。而實際上,鬱金香球莖泡沫和崩潰的真實範圍和嚴重程度遠小於我們所被引導相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