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均衡數量(Equilibrium Quantity)?
均衡數量是指市場中沒有產品短缺或過剩的情況。供需平衡,即消費者想要購買的商品數量等於生產者供應的數量。換句話說,市場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狀態,價格穩定,適合所有參與者。
基本的微觀經濟學理論提供了一個模型來確定商品或服務的最佳數量和價格。這一理論基於供需模型,這是市場資本主義的基礎。它假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是可預測和一致的,且沒有其他因素影響他們的決策。
主要要點
- 均衡數量是指產品的供應等於需求。
- 供需曲線有相反的走勢,最終會相交,形成經濟均衡和均衡數量。
- 假設上,這是市場能夠達到的最有效狀態,也是市場自然趨向的狀態。
理解均衡數量
在供需圖表中,有兩條曲線,一條代表供應,另一條代表需求。這些曲線是根據價格(y軸)和數量(x軸)繪製的。如果從左向右看,供應曲線向上傾斜。這是因為價格與供應量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如果價格更高,生產者有更大的動機供應商品。因此,隨著產品價格的上升,供應量也增加。
與此同時,需求曲線代表買方,向下傾斜。這是因為價格與需求量之間存在反相關關係。消費者更願意購買便宜的商品;因此,隨著價格的上升,需求量減少。
均衡數量
由於曲線的走勢相反,它們最終會在供需圖表上相交。這就是經濟均衡點,也代表了某商品或服務的均衡數量和均衡價格。
由於相交點位於供需曲線上的一點,按照均衡價格生產/購買某商品或服務的均衡數量應該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接受的。假設上,這是市場能夠達到的最有效狀態,也是市場自然趨向的狀態。
特別考量
供需理論支撐了大部分的經濟分析,但經濟學家警告不要過於字面地理解它。供需圖表僅在真空中代表一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實際上,總有很多其他因素影響決策,例如物流限制、購買力、技術變革或其他行業發展。
該理論不考慮潛在的外部性,這可能導致市場失靈。例如,在19世紀中期的愛爾蘭馬鈴薯飢荒期間,愛爾蘭的馬鈴薯仍被出口到英國。馬鈴薯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愛爾蘭生產者和英國消費者對價格和市場上的馬鈴薯數量都感到滿意。然而,愛爾蘭人,這個達成最佳價格和數量的決策中沒有考量的因素,卻在挨餓。
為了糾正這種情況,社會福利措施或政府補貼特定行業也會影響商品或服務的均衡價格和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