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需求理論(Demand Theory )?

需求理論是一種經濟原理,涉及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與市場價格之間的關係。需求理論構建了需求曲線,展示了消費者需求與商品供應量的關係。當某一商品或服務的供應量增加時,需求會下降,均衡價格也會下降。

需求理論強調需求在價格形成中的作用,而供給側理論則偏重於供給在市場中的角色。

關鍵要點

  • 需求理論描述了消費者對商品或服務的需求量變化如何影響其市場價格。
  • 該理論指出,價格越高,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越少,即需求曲線向下傾斜。
  • 同樣,需求量越大,對於給定的供應量,價格也會越高。
  • 需求理論認為供需關係中需求方具有首要地位。

理解需求理論

需求就是消費者在特定價格和特定時間內願意並能夠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人們在經濟中需求商品和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如食品、醫療、服裝、娛樂、住所等。某商品在特定價格下的需求反映了一個人期望從消費該商品中獲得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被稱為效用,不同消費者之間效用不同。

需求依賴於兩個因素:(1) 其滿足需求或想要的效用,和 (2) 消費者支付該商品或服務的能力。實際需求發生於個人滿足需求的準備得到支付能力和願望的支撐。

需求理論是微觀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一,旨在回答人們對商品需求的急切程度,以及需求如何受收入水平和滿足感(效用)影響。基於消費者對商品和服務的效用,公司調節供應量和收取的價格。

需求中包含了消費者偏好、口味、選擇等因素。因此,評估經濟中的需求是企業在競爭市場中生存和成長的最重要的決策變量之一。市場系統由供需法則調控,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當供給等於需求時,價格處於均衡狀態;當需求高於供給時,價格會上升反映稀缺;相反,當需求低於供給時,價格會因為剩餘而下降。

需求法則和需求曲線

需求法則引入了價格與需求之間的反比關係,表示當商品或服務價格上升時,需求會下降,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反之,價格下降時,需求會上升。這種關係可以通過需求曲線圖形化呈現。

需求曲線有負斜率,從左到右向下傾斜,反映了價格和需求量之間的反比關係。需求的擴展或收縮是收入效應或替代效應的結果。當商品價格下降時,消費者可以用更少的開支獲得相同的滿足感,這稱為收入效應。消費者也可能從更昂貴的商品轉向價格下降的替代品,這是替代效應。當更多人購買價格較低的商品時,需求增加。

有時,消費者因其他因素而購買多於或少於某商品或服務,這稱為需求變化。需求變化指在消費者偏好、口味、收入等變化後需求曲線向右或向左移動。例如,某消費者在工作中獲得加薪後,會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於市場中購買商品,無論價格是否下降,導致需求曲線向右移動。

當面對吉芬商品或劣等商品時,需求法則會被違反。吉芬商品是價格上升時消費者消費更多,而當價格下降時消費更少的劣等商品。由於吉芬商品沒有容易的替代品,收入效應主導了替代效應。

供需法則

供需法則是一種經濟理論,解釋了供給和需求之間如何相互關聯以及這種關係如何影響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這是一個基本的經濟原則,即當供給超過需求時,價格下降;當需求超過供給時,價格上升。

當需求不變時,供給與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如果商品和服務的供給增加,而需求保持不變,價格會下降到較低的均衡價格和更高的均衡數量。反之,如果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減少,而需求保持不變,價格會上升到較高的均衡價格和較低的數量。

同樣的反比關係也適用於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然而,當需求增加而供給保持不變時,更高的需求會導致更高的均衡價格,反之亦然。

供需會上下波動,直到達到均衡價格。例如,假設一家豪華汽車公司將其新車型的價格定為200,000美元。儘管初期需求可能因該公司宣傳造勢而高漲,但大多數消費者不會為一輛車支付200,000美元。結果,新車型的銷量迅速下降,造成供應過剩並降低了對該車型的需求。為此,該公司將車價降至150,000美元,以平衡車輛的供需,最終達到均衡價格。

誰提出了供需理論?

供需理論歸因於亞當·斯密,他觀察到產品的價格根據顧客需求而上升或下降。後來,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稅收原理》中正式闡述了該理論。

哪些因素影響需求?

影響商品需求的主要因素有價格、產品的感知質量、競爭產品的價格和購買者的收入水平。消費者偏好也起一定作用,有效的品牌或廣告策略可以幫助增加一些產品的需求。

需求如何影響價格?

在高需求時期,價格趨於上升;在需求低時,價格趨於下降。這是因為消費者互相競爭以獲得稀缺商品,有效地抬高了價格。注意,即便有官方的價格上限,這一情況也成立。如果政府嘗試限制價格,可能會創造出價格較高的非正式黑市。

總結

通常與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相關的需求理論,代表了構成市場經濟組織原則的供需理論的一半。該理論指出,需求商品的價格上升,而不需求商品的價格下降。這些價格作為市場信號,告訴生產者何時增加或減少特定商品的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