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規模不經濟(Diseconomies of Scale)?

當一家公司或企業變得過於龐大,以至於每單位成本增加時,就會發生規模不經濟。這是當規模經濟對企業不再起作用時所發生的情況。根據這一原則,企業不再持續降低成本並增加產量,而是當產量增加時看到成本增加。

關鍵要點

  • 規模不經濟發生在輸出擴展時伴隨著平均單位成本的增加。
  • 規模不經濟可能涉及運營內部因素或企業控制以外的外部條件。
  • 規模不經濟可能由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組織管理問題或生產投入的資源限制引起。

來源: Investopedia / Michela Buttignol

理解規模不經濟

下圖說明了規模不經濟。在Q點,這家公司的平均單位成本最低。如果公司生產更多或更少的產量,則每單位的平均成本會更高。在Q點的左邊,公司可以通過增加生產量來收穫規模經濟的好處,降低平均成本。而在Q點的右邊,公司則面臨規模不經濟和平均單位成本的增加。

特別考慮

規模不經濟的原因有多種,但可以大致分為內部因素或外部因素。內部規模不經濟可能由生產技術問題或企業或行業結構內部的組織問題引起。外部規模不經濟可能由企業或行業運營環境施加的限制引起。從本質上講,規模不經濟是公司在實現規模經濟節約成本的好處後的成長痛苦的結果。

第一種情況是擁擠,員工和機器互相干擾,降低運營效率。第二種情況是由於缺乏適當的協調,導致更高的運營浪費。第三個原因是不同運營環節間的最佳輸出水平不匹配引起的規模不經濟。

規模不經濟的類型

內部規模不經濟涉及公司使用的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限制或增加成本或浪費資源的組織問題,而不改變物理生產過程。

技術性規模不經濟

技術性規模不經濟涉及處理和組合投入和過程中物理極限。這包括擁擠和不同投入和過程的可行規模或速度間的不匹配。規模不經濟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但通常是由於管理日益擴大的員工隊伍的困難。

組織內部的擁擠效應通常是規模不經濟的主要原因。這發生在公司快速增長,認為可以永遠實現規模經濟。如果例如一家公司每次添加一臺機器到其倉庫時都能降低其產品的單位成本,那麼它可能認為最大化機器數量是一種減少成本的方法。然而,如果每操作一臺機器需要一個人,而倉庫中增加了50臺機器,那麼這50名新增員工很可能會互相干擾,難以實現每小時同等水平的產出。這會增加成本並降低產量。

有時,當一家公司的一個工廠不能生產與另一相關工廠相同數量的產品時,規模不經濟會發生。例如,如果一個產品由兩個組件組成,組件A和組件B,如果組件B的生產速度比組件A慢,那麼規模不經濟可能會發生。這迫使公司減慢組件A的生產速度,增加其單位成本。

組織性規模不經濟

組織性規模不經濟可以由多種原因引起,但總體來說,是由於管理更大員工隊伍的困難引起的。可以識別出幾個涉及規模不經濟的問題。

首先,溝通變得沒那麼有效。隨著業務擴展,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員工可能沒有來自管理層的明確指示或期望。在某些情況下,書面溝通變得比面對面會議更普遍,這可能導致反饋減少。

規模不經濟的另一個缺點是動力不足。大公司可能會孤立員工,使他們感到不被重視,從而導致生產力下降。

外部規模不經濟

外部規模不經濟可能由經濟資源的限制或企業或行業運營的外部環境施加的其他限制引起。通常,這些包括在公共資源和公共產品上的容量限制,或由於主要投入供應的價格非彈性性引起的投入成本增加。

當公共資源或本地公共產品無法支持因增加生產而對其提出的需求時,外部容量限制可能會出現。公路和其他運輸工具擁堵以運送企業產品就是此類規模不經濟的例子。隨著產量增加,將貨物運送到遙遠市場的物流成本可能會增加,足以抵消任何規模經濟。另一個相似的例子是在共同資源悲劇情景中,關鍵自然資源的枯竭使其無法再生。隨著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最終耗盡,獲取它的成本急劇增加。

市場上關鍵投入品供應的價格非彈性是引起規模不經濟的相關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公司試圖增加產量,它將需要購買更多的投入品,但價格非彈性投入品將意味著投入成本的迅速增加,不成比例地超過實現的產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