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平權行動?

平權行動指的是一項政策,旨在增加在各種社會領域中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的工作機會和教育機會。該政策專注於歷史上在領導和專業角色中代表性低的人口統計數據。它通常被視為抵消針對特定群體歧視的方法之一。

企業和政府通常會在招聘時考慮個人的種族、性別、宗教或國籍,以實行平權行動計劃。該政策廣泛應用於美國的教育環境,特別是大學招生中。然而,在2023年學生公平招生訴訟哈佛大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案件中,最高法院裁定,大學和大學不能再將種族作為授予入學的具體依據。

主要要點

  • 平權行動旨在逆轉針對某些身份認定個體的歷史性歧視趨勢。政策通常實施招聘配額,提供補助金和獎學金,並可能拒絕向未遵循政策指導方針的機構提供政府資金和合同。
  • 平權行動包括對性別代表性、殘疾人和退伍軍人的援助。
  • 在學生公平招生訴哈佛案中,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大學招生中的基於種族的平權行動計劃違反了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

平權行動的運作原理

平權行動的主要目的是使社會的各個方面更加多元化。這項由政府支持的政策旨在使代表性不足的群體獲得在學術界、私人工作和政府工作中的機會。

這些機會包括入學機會、專業職位的工作以及住房和融資的機會。

歷史和實施

平權行動政策在1960年代的美國興起,作為促進社會各個部門平等機會的一種方式。該政策旨在執行1964年民權法案,該法案旨在消除歧視。

平權行動的早期實施主要集中在停止社會中的少數族群和其他弱勢群體從機構和機會中的持續社會隔離。

儘管美國出臺了禁止歧視的法律,但現狀的實質性改變並不是立即發生的。

近年來,運動擴展到通過推動性別多樣性來使組織和機構更加包容。較新的政策也旨在為退伍軍人和殘疾人提供更多機會。

然而,在2023年,美國最高法院在學生公平招生訴哈佛大學(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 v. Harvard)案件中發布了一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裁決,認為大學招生中的基於種族的平權行動計劃違反了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護條款。在對學生公平招生訴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伴隨案件的裁決中,法院推翻了在Grutter訴Bollinger案和加州大學董事會訴Bakke案中規定的大學招生中有限角色的基於種族的平權政策的先例。

平權行動元素

刺激變革的努力採取了財務援助的形式,例如補助金、獎學金和其他專門用於幫助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支持。

此外,招聘實踐可能結構化為要求考慮多樣化候選人。政府機構可能要求公司和機構在其隊伍中達到最低百分比的合格專業人員,這些人來自不同的種族、性別和文化。未能滿足這些要求可能會使機構失去獲得政府資金或競爭公共合同的資格。

有人將就業公平與平權行動混淆。兩者之間有明顯的區別。就業公平試圖確保所有人都被平等對待,而平權行動實際上支持那些歷史上已被剝奪機會的人群。

平權行動的例子

自1960年代起,平權行動已被付諸實行,儘管有時缺乏進展,且司法機構如最高法院的裁決妨礙了其進展。以下是一些政策實施的例子。

  • 1965年,林登·B·約翰遜總統發布行政命令11246,要求所有政府承包商和分包商擴大少數族裔的工作機會。還設立了聯邦合同合規辦公室(OFCC)來執行該命令。
  • 1970年,勞工部命令並授權聯邦承包商設立靈活的目標和時間表,以解決少數族裔的未充分利用問題。1971年,女性被包含在該命令中。
  • 1973年,理察·尼克森總統簽署了1973年康復法案,要求機構向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提交一份平權行動計劃,詳細說明殘疾人的招聘、配置和晉升。
  • 1983年,羅納德·裡根總統發布行政命令12432,要求每個擁有大量採購或提供補助金的聯邦機構制定少數族裔企業發展計劃。
  • 1990年,喬治·布希總統簽署了《美國殘疾人法》,次年他簽署了1991年民權法案。
  • 1998年,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停止了取消特定平權行動計劃的企圖。兩院禁止廢除弱勢企業計劃。此外,眾議院拒絕取消高等教育法資助的高等教育計劃中的平權行動。
  • 2022年,《華爾街日報》報導,包括蘋果、字母表(A.K.A Alphabet)、美國航空公司和通用汽車在內的數十家美國主要公司正敦促最高法院支持在大學招生中繼續使用平權行動政策。他們主張,大學校園中的多樣性有助於持續的商業創新和成功的商業努力。

平權行動的優缺點

平權行動政策的實施和持續使用引起了大力支持和強烈反對。

優點

平權行動的一個明顯好處是,它為那些可能沒有機會的人提供了機會。這些機會包括給可能處於劣勢的學生提供的教育機會,以及給在公司階梯上可能被阻擋的員工提供的職業發展機會。

支持者認為,由於職位權威中的多樣性比例低以及媒體中對邊緣化或未代表群體成就的有限承認,因此平權行動的努力必須繼續下去。

缺點

反對者常常稱這些努力是集體失敗。他們舉出了在數十年努力後現狀只有微小變化作為證據。這些計劃的成本,加上認為平權行動迫使社會做出不合理的配合,構成了反對意見的一部分。

某些人認為社會中幾乎沒有或完全沒有偏見。他們主張平權行動導致了逆向歧視,這常常導致學術和工作場所中的合資格候選人被政策標準較低的候選人取代。

優點

  • 為少數族裔和弱勢群體提供機會
  • 使社會多樣化

缺點

  • 實施政策的成本可能過高
  • 將注意力從個人成就或成績上轉移

平權行動統計數據

平權行動是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經常導致支持者和反對者之間的激烈辯論。那麼,有沒有辦法量化人們的感受以及它的效果呢?

根據蓋洛普民意調查,超過一半的美國人(61%)相信平權行動政策。這種支持水平相較於上次調查(只有47%至50%的人認為平權行動是必要的)有所增加。鑑於美國及其他地區圍繞種族和身份問題的活躍討論,這種支持的增加尤為重要。

許多美國人對多樣性持積極態度。他們對自己社區的組成感到滿意,認為多樣性對整個社會有積極影響。

在招聘時,對種族和民族背景的識別存在一些分歧。事實上,約74%的人認為在招聘或晉升時不應考慮候選人的種族或民族背景。他們認為這些活動應只基於某人的優點和資格。

平權行動的目標是什麼?

平權行動的目標是為歷史上代表性不足,或在某些情況下被排除在某些領域之外的個人和群體增加機會,不論是學術界、政府還是私營部門的工作機會。平權行動政策向這些社區提供形式的資金,如補助金和獎學金。

這些政策旨在幫助擁有不同種族背景和國籍的人。他們擴展以解決性別、性取向和各種殘疾等問題。

加州大學董事會訴Bakke案如何改變了平權行動政策?

加州大學董事會訴Bakke案改變了平權行動政策,取消了使用種族配額。該案件由艾倫·Bakke提出,他聲稱自己因為是白人而在兩次申請加州大學醫學院時被拒絕。最高法院支持平權行動,但裁定Bakke勝訴,認為種族配額違憲。2023年學生公平招生訴北卡羅萊納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案件推翻了這一裁決。

哪位美國總統首次定義和使用了平權行動的術語?

那是約翰·F·甘迺迪總統。他在1961年告訴聯邦承包商採取「平權行動,以確保申請人無論種族、膚色、宗教、性別或國籍都能平等對待」。

結論

儘管平權行動對某些人仍是一個爭議的來源,但對於所有政府承包的企業來說,這類計劃是一個現實。此外,許多其他僱主選擇實行平權行動計劃,作為促進招聘和晉升透明以及工作場所多樣性的有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