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之鳥理論

在手之鳥理論認為,投資者偏好股票投資中的股息,而不是潛在的資本收益,因為資本收益存在固有的不確定性。根據諺語「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在手之鳥理論指出,投資者更喜歡股息的確定性,而不是可能大幅增加的未來資本收益。

主要要點

  1. 在手之鳥理論認為,由於資本收益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更喜歡股票的股息。
  2. 該理論是對莫迪利安尼-米勒股息無關理論的反駁,後者認為投資者不在乎他們的回報來自股息還是資本收益。
  3. 資本收益投資代表了諺語中「二鳥在林」的一面,即「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二鳥」部分。

理解在手之鳥理論

Myron Gordon 和 John Lintner 發展了在手之鳥理論,以反駁莫迪利安尼-米勒股息無關理論。股息無關理論認為投資者對於持有股票的回報來自股息還是資本收益無所謂。在手之鳥理論下,高股息支付的股票受到投資者的青睞,因此擁有較高的市場價格。

認同在手之鳥理論的投資者相信,股息比資本收益更為確定。

在手之鳥理論 vs. 資本收益投資

資本收益投資主要基於猜測。投資者可能通過進行廣泛的公司、市場和宏觀經濟研究在資本收益方面佔據優勢。然而,最終,股票的表現取決於許多投資者無法控制的因素。

因此,資本收益投資代表了諺語中「二鳥在林」的一面。投資者追逐資本收益,因為這些收益可能會很大,但同樣有可能資本收益不存在或更糟,為負。

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A)和標準普爾(S&P)500等廣泛的股票市場指數在長期內的年均回報率達到10%。找到這麼高的股息很困難。即使是以高股息著稱的行業,如公用事業和電信行業,其股息率也最多達到5%。然而,如果一家公司多年來一直支付例如5%的股息收益率,那麼在某一年獲得該回報比賺取10%的資本收益更有可能。

在如2001年和2008年的年份中,廣泛的股票市場指數大幅下跌,儘管長期趨勢上升。在類似的年份中,股息收入更為可靠和安全;因此,這些較穩定的年份與在手之鳥理論相關聯。

在手之鳥理論的缺點

傳奇投資者沃倫·巴菲特曾經表示,在投資方面,舒適的東西很少是有利可圖的。以每年5%的股息投資提供了接近保證的回報和安全性。然而,從長期來看,純股息投資者賺到的錢遠少於純資本收益投資者。此外,在一些年份,例如20世紀70年代後期,股息收入雖然安全和舒適,但甚至不足以跟上通貨膨脹。

在手之鳥理論的例子

作為一家支付股息的公司,可口可樂(KO)是一隻符合在手之鳥理論投資策略的股票。根據可口可樂公司,公司自1920年代開始支付定期季度股息。此外,公司自1964年以來每年都增加這些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