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Brexit)是「British」和「exit」的合成詞,用來指英國在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中決定退出歐盟(EU)的過程。英國脫歐於2020年1月31日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晚上11點正式生效。

在2020年12月24日,英國和歐盟達成了一項臨時的自由貿易協議,確保了商品的免關稅和配額自由貿易。然而,未來關係的某些關鍵細節仍不確定,如服務貿易,這占英國經濟的80%。這防止了一個對英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的無協議脫歐。

臨時協議於2021年1月1日獲得英國議會批准,並於2021年4月28日獲得歐洲議會批准。該協議,稱為《貿易與合作協議》(TCA),允許商品的免關稅和配額貿易,但英國與歐盟的貿易仍面臨海關檢查,這意味著貿易不如英國是歐盟成員國時那麼順暢。

主要要點

  • 英國脫歐指的是英國退出歐盟的過程。
  • 英國脫歐於2020年1月31日生效,公投於2016年6月舉行。
  • 「離開」一方獲得了51.9%的選票,而「留在」一方獲得48.1%。
  • 2017年至2019年間,英國和歐盟之間就離婚協議的條款進行了談判。
  • 英國脫歐後有一個過渡期,於2020年12月31日到期。

公投

在2016年6月的公投中,「離開」一方獲得了51.9%的選票,約1740萬票,而「留在」一方獲得48.1%,約1610萬票。投票率為72.2%。整體數據掩蓋了顯著的地區差異:53.4%的英格蘭選民支持脫歐,而只有38%的蘇格蘭選民支持。

由於英格蘭佔英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那裡的支持率影響了脫歐結果。如果僅在威爾士(那裡「離開」選民也獲勝)、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進行投票,脫歐將獲得不到45%的選票。

該結果出乎預料,並擾亂了全球市場,導致英鎊兌美元匯率降至30年來的最低水平。前首相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呼籲舉行公投並為英國留在歐盟而競選,在第二天宣布辭職。2016年7月,特里莎·梅(Theresa May)接任保守黨領袖和首相。

第50條談判期

離開歐盟的過程正式始於2017年3月29日,當時梅觸發了《里斯本條約》第50條。英國從那日起有兩年的時間來與歐盟談判新的關係。

在2017年6月8日的臨時選舉後,梅仍然是該國領導人。然而,保守黨在議會中的絕對多數席位被削弱,並與民主統一黨達成了一項協議,這後來導致梅難以在議會通過其《退出協議》。

談判於2017年6月19日開始。過程中的問題部分源於英國憲法的未成文性,以及此前沒有國家根據第50條離開歐盟的經驗。2018年11月25日,英國和歐盟達成了一份599頁的《退出協議》,這是一項涵蓋公民權利、離婚費用和愛爾蘭邊界問題的脫歐協議。議會首次於2019年1月15日對此協議進行投票。議員們以432票對202票否決了協議,這是眾議院最近歷史上政府遭受的最大失敗。

梅於2019年6月7日辭去黨領袖職務,因其三次未能使她與歐盟談判的協議在眾議院獲得通過。次月,前倫敦市長、外交大臣和《旁觀者》編輯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當選首相。

約翰遜是一名強硬的脫歐支持者,他以「不論成敗」的口號競選,並表示他準備在沒有協議的情況下離開歐盟。英國和歐盟談判代表於10月17日達成了一項新的離婚協議,主要區別在於愛爾蘭保障條款被新的安排取代。

脫歐談判

英國在與布魯塞爾的談判中的主要談判代表是大衛·戴維斯(David Davis)。他是約克郡的議員,直到2018年7月9日辭職。他被住房部長多米尼克·拉布(Dominic Raab)接任,成為脫歐大臣。拉布於2018年11月15日辭職,以抗議梅的協議。他於次日被衛生與社會關懷部長斯蒂芬·巴克利(Stephen Barclay)接任。

歐盟的首席談判代表是法國政治家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

預備談判暴露了雙方在過程方法上的分歧。英國希望在談判退出條款的同時談判脫歐後與歐洲的關係條款,而布魯塞爾希望在2017年10月之前在離婚條款上取得足夠進展,然後再進行貿易協議。英國談判代表接受了歐盟的循序漸進方法,這被親歐和反脫歐評論員視為軟弱的標誌。

公民權利

脫歐談判中最具政治棘手的問題之一是歐盟公民在英國的權利和英國公民在歐盟的權利。

《退出協議》允許歐盟和英國公民在過渡期或實施期內自由流動。公民可以保留其居住權,如果他們繼續工作,有足夠的資源,或與某人有關係。要將其居住身份升級為永久居民,他們必須向主辦國申請。如果英國在沒有批准協議的情況下脫歐,這些公民的權利是可撤銷的。

英國政府就脫歐後歐盟公民在英國的權利進行了爭論,公開暴露了國內在移民問題上的分歧。公投和卡梅倫辭職後,梅的政府得出結論,根據「王室特權」,它有權自行觸發第50條並開始正式退出過程。

英國最高法院介入,裁定議會必須授權這一措施,並修訂了最終法案,以保證歐盟出生居民的權利。當時有保守黨多數的下議院否決了修正案,未經修正的法案於2017年3月16日成為法律。

保守黨反對修正案的議員認為,單方面保證會削弱英國的談判立場,而支持修正案的人則表示不應將歐盟公民作為談判籌碼。

一些經濟問題包括,歐盟移民對經濟的貢獻比英國本國人要大。離開支持者認為這些數據表明外國人在英國爭奪稀缺工作。

脫歐財務結算

脫歐費用是英國在脫歐後欠布魯塞爾的財務結算。

《退出協議》沒有提到具體數字,但據唐寧街估計,費用高達328億英鎊。總金額包括英國在過渡期內作為歐盟成員國應做的財政貢獻,以及歐盟2020年未償還預算承諾的貢獻。

英國在過渡期內也從歐盟計劃中獲得資金,並在過渡期結束時獲得其資產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其向歐洲投資銀行(EIB)支付的資本。

2017年12月的協議解決了這個可能完全脫軌的談判的長期難題。巴尼耶的團隊在2017年5月發布了一份文件,列出了計算賬單時考慮的70多個實體。金融時報估計,要求的總額將為1000億歐元,扣除某些英國資產後,最終賬單將「在55億歐元至75億歐元之間」。

戴維斯的團隊則拒絕接受歐盟要求提交英國偏好的計算方法。2017年8月,他告訴BBC,他不會承諾在10月前提交數字,即評估賬單等問題「取得足夠進展」的截止日期。

次月,他告訴下議院,脫歐賬單談判可能會「持續整個談判過程」。

戴維斯將這一拒絕提交給上議院視為一種談判策略,但國內政治可能解釋了他的遲疑。約翰遜在2017年7月11日稱歐盟的估算為「敲詐」,並同意一名保守黨議員的觀點,即如果他們想要「一便士」,布魯塞爾可以「吹口哨」。

然而,在她2017年9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演講中,梅表示英國將「履行我們在成員期間作出的承諾」。巴尼耶在2019年10月向記者證實,英國將支付所欠款項。

北愛爾蘭邊界

新的《退出協議》取代了有爭議的愛爾蘭保障條款,設立了一項協議。根據修訂後的協議,整個英國在脫歐後退出歐盟關稅同盟,但北愛爾蘭繼續遵守歐盟商品法規和增值稅(VAT)法律,而英國政府則代表歐盟徵收增值稅。

這意味著愛爾蘭海有一個有限的海關邊界,主要港口進行檢查。北愛爾蘭議會可以在過渡期結束後四年內對這一安排進行投票。

保障條款成為脫歐僵局的主要原因。這是一項保證,不會在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設立「硬邊界」。這是一項保險政策,使英國留在歐盟關稅同盟中,而北愛爾蘭則遵守歐盟單一市場規則。

保障條款被設想為臨時措施,由後續協議取代,只有在英國和歐盟雙方同意的情況下才能移除。梅由於保障條款無法獲得足夠支持。歐洲懷疑論者希望她增加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變更,因為他們擔心這會損害該國的自主權,可能會持續無限期。歐盟領導人拒絕移除保障條款,並拒絕設置時間限制或賦予英國移除保障條款的權力。2019年3月11日,雙方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簽署了一項協議,該協議未改變《退出協議》但增加了「有意義的法律保證」。但這不足以說服強硬的脫歐派。

在20世紀下半葉的數十年間,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間的暴力沖突使北愛爾蘭飽受困擾,英國北部與南部的愛爾蘭共和國之間的邊界也被軍事化。1998年的《耶穌受難日協議》使邊界幾乎變得隱形,除了速度限制標誌從北部的英里每小時切換到南部的公里每小時。

英國和歐盟的談判代表擔心恢復邊界控制的後果,因為英國必須這樣做才能結束來自歐盟的自由流動。然而,離開關稅同盟而不在北愛爾蘭邊界或北愛爾蘭和英國其他地區之間實施海關檢查,則為走私敞開了大門。這一重大且獨特的挑戰是支持「軟脫歐」的倡導者支持留在歐盟關稅同盟甚至其單一市場的原因之一。

這個問題因保守黨選擇北愛爾蘭民主統一黨作為聯合夥伴而進一步複雜化。該黨反對《耶穌受難日協議》,並不像當時的保守黨領袖那樣,支持脫歐。

根據《耶穌受難日協議》,英國政府需要「以嚴格的公正」監督北愛爾蘭。對於依賴一個擁有壓倒性新教支持基礎並與新教准軍事組織有歷史聯繫的政黨合作的政府來說,這變得困難。

英國脫歐的利與弊

支持脫歐的理由

支持英國脫歐的選民基於多種因素,包括歐洲債務危機、移民、恐怖主義以及布魯塞爾官僚主義對英國經濟的拖累。

英國對歐盟的項目持謹慎態度,脫歐支持者認為這些項目威脅到英國的主權;該國從未選擇加入歐盟的貨幣聯盟,這意味著英國使用的是英鎊而非歐元。英國也不在申根區內,這意味著它沒有與其他歐洲國家共享開放邊界。

反對脫歐的理由

反對英國脫歐的人也提出了多種理由:

  • 退出歐盟決策過程的風險,因為歐盟是英國出口的最大目的地。
  • 歐盟四大自由帶來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兩種觀點的共同點是,脫離歐盟將在短期內使英國經濟不穩定,並在長期內使該國變得更貧窮。

2018年7月的內閣變動

2018年7月,梅的內閣遭遇了另一波動盪,當時鮑里斯·約翰遜辭去英國外長職務,大衛·戴維斯辭去脫歐部長職務,原因是梅計劃與歐盟保持密切聯繫。約翰遜由傾向於軟脫歐的傑里米·亨特接任。

經濟預測

一些國家機構支持留歐支持者的經濟論點:2016年3月,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稱英國脫歐是“對金融穩定的最大國內風險”,次月,財政部預測任何三種可能的脫歐後情景都將對經濟造成持久損害:

  • 歐洲經濟區(EEA)成員資格
  • 協商雙邊貿易協定
  • 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資格

15年後脫歐對英國的年度影響(與留在歐盟相比的差異):

EEA 協商雙邊協定 WTO
GDP水準—中央 -3.8% GDP水準—中央 -6.2% GDP水準—中央 -7.5%
GDP水準 -3.4%至-4.3% GDP水準 -4.6%至-7.8% GDP水準 -5.4%至-9.5%
人均GDP—中央 -£1,100 人均GDP—中央 -£1,800 人均GDP—中央 -£2,100
人均GDP -£1,000至-£1,200 人均GDP -£1,300至-£2,200 人均GDP -£1,500至-£2,700
每戶家庭GDP—中央 -£2,600 每戶家庭GDP—中央 -£4,300 每戶家庭GDP—中央 -£5,200
每戶家庭GDP -£2,400至-£2,900 每戶家庭GDP -£3,200至-£5,400 每戶家庭GDP -£3,700至-£6,600
淨影響 -£20億 淨影響 -£36億 淨影響 -£45億

根據“財政部分析:歐盟成員資格及其替代方案的長期經濟影響”,2016年4月。

支持者的反應

支持脫歐的選民將這些經濟預測標籤為“恐嚇計劃”。與英國獨立黨(UKIP)相關的親脫歐組織表示,財政部的“每戶家庭最壞情景的£4,300是恢復國家獨立和安全、穩定邊界的廉價代價”。

儘管脫歐支持者強調國家自豪感、安全和主權問題,他們也提出了經濟論點。例如,約翰遜在投票前夕表示,“考慮到他們的‘商業利益’,歐盟政治家在投票日後會敲門要求貿易協定”。

官方的親脫歐運動“投票離開”在其網站的“為什麼投票離開”頁面上提出了英國每週可節省£3.5億的說法:“我們可以將我們的錢花在我們的優先事項上,如國民健康服務(NHS)、學校和住房。”

2016年5月,英國統計局(一個獨立的公共機構)表示,該數字是總數而非淨數,這是“誤導且破壞對官方統計的信任”。然而,Ipsos MORI在6月中旬進行的民意調查發現,47%的國家相信該說法。

公投後一天,聯合創立UKIP並領導該黨至同年11月的奈杰爾·法拉奇否認該數字,並表示他與“投票離開”沒有密切關聯。梅上任後也拒絕確認“投票離開”對NHS的承諾。

脫歐後的經濟反應

儘管英國正式脫離歐盟,2020年是過渡和實施期。在此期間,貿易和海關繼續運作,因此對英國居民來說,日常生活並未有太大變化。即便如此,脫歐決定對英國經濟產生了影響。

2018年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從2016年的2.2%和2017年的2.4%放緩至約1.7%,因為企業投資減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該國經濟在2019年和2020年的增長分別為1.3%和1.4%。實際上,2019年的增長為1.6%,而2020年為-11%。GDP反彈,2021年達到7.6%,2022年放緩至4.1%。

在截至2019年1月的三個月內,英國失業率達到44年來的最低點,為3.9%。專家將此歸因於雇主更傾向於保留員工而非投資新項目。

脫歐投票後英鎊價值下跌幫助了出口商,但進口價格上升轉嫁給了消費者,對年度通脹率產生了重大影響。2017年11月前12個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通脹率達到3.1%,接近六年來的最高點,遠超英格蘭銀行的2%目標。2018年隨著油氣價格下降,通脹下降,但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後飆升,2023年4月前12個月上升至8.7%。

2017年7月的一份報告指出,英國企業將不得不提高工資以吸引本地工人,這“可能導致消費者價格上升”。

國際貿易預測

即使有可能簽署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國際貿易預計仍會因脫歐而下降。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副研究主任莫尼克·埃貝爾預測,如果歐盟成員資格被自由貿易協定取代,英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總額將減少22%。

其他自由貿易協定預計無法彌補這一缺口。事實上,埃貝爾認為與巴西、俄羅斯、印度、印尼、中國和南非(BRIICS)的協議將使總貿易額增長2.2%,而與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協議預計將稍好一些,為2.6%。

“單一市場是一個非常深遠且全面的貿易協定,旨在減少非關稅壁壘,”埃貝爾在2017年1月寫道,“而大多數非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似乎無法有效減少對服務貿易重要的非關稅壁壘。”

2017年6月大選

2017年4月18日,梅呼籲在6月8日舉行大選,儘管此前承諾不會在2020年前舉行選舉。當時的民調顯示梅將擴大其在議會中的微弱多數,達到330席(下議院共有650席)。然而,勞工黨迅速在民調中獲得支持,並在一項提議上讓保守黨出醜。

保守黨失去了多數席位,贏得318席,而勞工黨獲得262席。蘇格蘭民族黨獲得35席,其他政黨獲得35席。由此產生的懸浮議會對梅的脫歐談判授權提出質疑,並導致勞工黨和自由民主黨領袖呼籲梅辭職。

梅在首相官邸唐寧街10號前發表講話,回應辭職的呼聲,稱“很明顯,只有保守黨和聯合黨——保守黨的正式名稱——有合法性和能力通過掌握下議院的多數提供那種確定性。”保守黨與贏得10席的北愛爾蘭民主聯盟黨達成協議,組成聯合政府。

梅將這次選舉視為保守黨鞏固授權並加強其在布魯塞爾談判立場的機會,但這一點適得其反。

選舉結束後,許多人預期政府的脫歐立場會變得更軟,事實證明他們是對的。2018年7月,梅發布了一份脫歐白皮書,提到了一項“聯盟協議”和一個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區。大衛·戴維斯辭去了脫歐部長職務,鮑里斯·約翰遜也辭去了外長職務以示抗議。

但這次選舉也增加了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金融時報》預測,選舉結果使梅更易受到疑歐派和聯合政府夥伴的壓力。這在愛爾蘭邊界問題的爭論中顯而易見。

在其地位削弱的情況下,梅努力團結其黨內支持她的協議,並保持對脫歐的控制。

蘇格蘭獨立公投

在脫歐投票後,蘇格蘭政客推動進行第二次獨立公投,但2017年6月8日選舉的結果使他們的努力蒙上陰影。蘇格蘭民族黨在威斯敏斯特議會失去了21席,2017年6月27日,蘇格蘭首席部長尼古拉·斯特金表示,她的政府將“重新調整”其獨立時間表,專注於實現“軟脫歐”。

根據英國選舉委員會的數據,沒有一個蘇格蘭地方區域投票支持脫歐,雖然莫雷接近49.9%。全國整體否決了公投,62.0%反對,38.0%支持。

但由於蘇格蘭僅佔英國人口的8.4%,其留歐票(以及僅佔英國人口2.9%的北愛爾蘭的留歐票)遠遠被英格蘭和威爾士的脫歐支持票所超過。

1707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和威爾士聯合組成大不列顛,這段關係有時是動盪的。蘇格蘭民族黨成立於1930年代,2010年在威斯敏斯特只有650個席位中的6個。翌年,該黨在蘇格蘭議會組成多數政府,部分原因是其承諾舉行蘇格蘭獨立公投。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

2014年舉行的公投中,支持獨立的一方以44.7%的得票率敗北。投票率為84.6%。然而,這次投票並未使獨立問題平息,反而激發了民族主義支持。

次年,蘇格蘭民族黨在威斯敏斯特獲得了59個蘇格蘭席位中的56個,超越自由民主黨成為全英國的第三大黨。英國的選舉地圖突然顯示出英格蘭和威爾士主要由保守黨的藍色統治,而蘇格蘭則全是蘇格蘭民族黨的黃色。

當英國投票脫歐後,蘇格蘭憤怒了。上升的民族主義和對歐洲的強烈支持幾乎立即引發了新的獨立公投呼聲。2017年11月3日,當最高法院裁定蘇格蘭議會等下放國家議會無權否決脫歐時,這些呼聲更響亮。

當年3月13日,斯特金呼籲在2018年秋季或2019年春季舉行第二次公投。3月28日,即梅政府啟動第50條的前一天,Holyrood以69票對59票支持她的呼籲。

斯特金偏好的時間點很重要,因為第50條啟動的兩年倒計時在2019年春季結束,當時圍繞脫歐的政治可能特別不穩定。

獨立後的蘇格蘭會怎樣?

蘇格蘭的經濟狀況也引發了關於其作為獨立國家的假設未來的問題。油價下跌對政府財政造成了打擊。2014年5月,其政府預測2015-2016年來自北海鑽探的稅收為34億至90億英鎊,但僅徵收了6000萬英鎊,不到預測中點的1%。

實際上,這些數字是假設性的,因為蘇格蘭的財政並未(也尚未)完全下放,但這些估計是基於該國的北海鑽探地理份額,因此它們說明了該國可能期望作為一個獨立國家。

獨立後蘇格蘭將使用什麼貨幣的辯論被重新激起。前蘇格蘭民族黨領袖亞歷克斯·薩爾蒙德(直到2014年11月)告訴《金融時報》,該國可以放棄英鎊並引入自己的貨幣,使其自由浮動或掛鉤英鎊。他排除了加入歐元的可能性,但其他人認為蘇格蘭要加入歐盟就必須使用歐元。另一個可能性是使用英鎊,這將意味著放棄對貨幣政策的控制。

對某些人的利好

另一方面,浮動的弱勢貨幣對出口商品的英國生產商來說是一種福音。依賴出口的行業實際上可能看到一些好處。

2023年,英國的前十大出口商品(以美元計):

  • 寶石、貴金屬:620億美元
  • 飛機、引擎和零部件製造:234億美元
  • 汽車:188億美元
  • 藥品:165億美元
  • 石油精煉:122億美元
  • 石油和天然氣:98億美元
  • 越野車製造:72億美元
  • 珠寶製造:69億美元
  • 有機化學品:59億美元
  • 服裝:57億美元

一些行業準備受益於脫歐。英國富時100指數上市的跨國公司由於英鎊疲軟,收益增加。弱勢貨幣對旅遊業、能源業和服務業也是一種福音。

2016年5月,印度最大商業銀行——印度國家銀行建議脫歐對印度經濟有利。雖然脫離歐元區意味著英國不再享有歐洲單一市場的無限制准入,但這將使其更加專注於與印度的貿易。如果英國不再受歐洲貿易規則和法規的約束,印度也將有更多的靈活性。

英國脫歐後的英歐貿易

梅主張“硬脫歐”。這意味著英國應該離開歐盟的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並談判一項貿易協定來管理他們未來的關係。這些談判將在過渡期內進行,一旦離婚協議獲得批准。

保守黨在2017年6月臨時選舉中的糟糕表現使得人們對硬脫歐的公眾支持產生質疑。許多媒體推測政府可能會採取更溫和的立場。2018年7月發布的脫歐白皮書揭示了溫和脫歐的計劃。對於她的政黨中的許多議員來說,這太溫和了,對於歐盟來說則太大膽。

白皮書稱政府計劃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聯盟。然而,它提議建立一個商品自由貿易區,“避免在邊境進行海關和監管檢查,意味著企業不需要完成昂貴的海關申報。並且使產品在任何一個市場中只需進行一套審批和授權,即可在兩個市場中銷售。”這意味著英國將遵守歐盟單一市場關於商品的規則。

白皮書承認,與歐盟建立一個無邊界的海關安排——一個允許英國與第三國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的安排——“比任何其他歐盟與第三國的安排範圍更廣”。

政府正確地指出,歐洲沒有這種關係的例子。現有的四種廣泛先例是歐盟與挪威、瑞士、加拿大和WTO成員國的關係。

挪威模式:加入EEA

第一個選項是英國加入挪威、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的歐洲經濟區(EEA),這為大多數商品和服務(不包括農業和漁業)提供了進入歐盟單一市場的途徑。同時,EEA在關稅聯盟之外,因此英國可以與非歐盟國家達成貿易協定。

但這種安排並非雙贏。英國將受一些歐盟法律的約束,同時失去通過歐洲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投票權影響這些法律的能力。2017年9月,梅稱這種安排為不可接受的“民主控制的喪失”。

大衛·戴維斯在回答美國商會的一個問題時表達了對挪威模式的興趣。他說,“這是我們考慮過的,但不是我們的首選。”他指的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與EEA類似,它提供進入單一市場的途徑,但不在關稅聯盟內。

EFTA曾經是個龐大的組織,但大多數成員國離開了加入歐盟。今天,它包括挪威、冰島、列支敦士登和瑞士;除了瑞士之外,所有這些國家都是EEA成員。

瑞士模式

瑞士與歐盟的關係由約20項主要雙邊協定規範,與EEA安排大致相似。與這三個國家一起,瑞士是歐洲自由貿易協會的成員。瑞士幫助設立了EEA,但其人民在1992年的公投中拒絕了成員資格。

該國允許人員自由流動,是無護照申根區的一部分。它受到許多單一市場規則的約束,但在制定這些規則方面沒有太大發言權。

它在關稅聯盟之外,允許它與第三國談判自由貿易協定;通常但不總是,它與EEA國家一起談判。瑞士可以進入單一市場的商品(除農業外)但不是服務(除保險外)。它向歐盟的預算支付了一筆適度的款項。

希望“奪回控制權”的脫歐支持者不會接受瑞士在移民、預算支付和單一市場規則上的讓步。歐盟也可能不會希望建立以瑞士為例的關係:瑞士是EFTA成員但不是EEA成員,加入申根但不是歐盟,這是歐洲一體化複雜歷史的產物,也是一場公投的結果。

加拿大模式:自由貿易協定

第三個選項是與歐盟談判一項類似於全面經濟貿易協定(CETA)的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由歐盟完成,但尚未完全批准。這種方法的最明顯問題是,英國從啟動第50條起只有兩年的時間來談判這樣的協定。歐盟拒絕在最早12月之前討論未來的貿易關係。

為了給這個時間表提供一個緊迫感,CETA的談判始於2009年,於2014年結束。但歐盟28個國家中只有一半多一點的國家議會實際批准了該協定。說服其他國家可能需要多年。甚至次國家立法機構也可以阻礙協定的達成;代表不到400萬主要講法語的比利時瓦隆地區議會曾在2016年單方面阻止CETA幾天。

要延長兩年的脫歐期限,英國需要獲得歐盟的一致批准。包括財政大臣菲利普·哈蒙德在內的幾位英國政治家強調需要一個過渡協定,以便英國能夠談判歐盟和第三國的貿易協定。但這一想法遭到了強硬脫歐派的反對。

CETA式協議的問題

在某些方面,將英國的情況與加拿大的情況進行比較具有誤導性。加拿大已經通過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SMCA)享受與美國的自由貿易,該協議是基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建立的。這意味著與歐盟的貿易協定對加拿大來說並不像對英國那麼重要。加拿大和英國的經濟也非常不同——CETA不包括金融服務,這是英國對歐盟最大的出口之一。

2017年9月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發表講話時,梅表示,英國和歐盟“可以做得比CETA式的貿易協定更好”,因為他們從“共享一套規則和規定的前所未有的立場”出發。她沒有詳細說明“更好”具體是什麼,只是呼籲雙方“既要有創意,又要務實”。

前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的莫尼克·埃貝爾強調,即使有協議,非關稅壁壘也可能對英國與歐盟的貿易造成重大阻礙。她預計在EU-UK貿易協議下,英國的總外貿易——不僅僅是與歐盟的貿易流量——將受到影響。她認為自由貿易協定通常無法有效處理服務貿易。服務是英國國際貿易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該國在這一領域享有貿易順差,這與商品貿易不同。

自由貿易協定也難以控制非關稅壁壘。誠然,英國和歐盟從統一的監管體系出發,但脫歐後的分歧只會增加。

WTO:單打獨鬥

如果英國和歐盟未能就其關係達成協議,則必須按照WTO條款進行貿易。但這一默認解決方案也不簡單。由於英國是通過歐盟成為WTO成員,因此需要與歐盟分割關稅表,並分擔由現有貿易爭端產生的責任。

與歐盟按照WTO條款進行貿易是保守黨政府提出的可接受的備選方案,儘管大多數觀察家認為這是一種談判策略。2017年7月,英國國際貿易大臣利亞姆·福克斯說,“人們談論WTO,好像這是世界末日。但他們忘記了,這是我們目前與美國、中國、日本、印度、海灣國家的貿易方式,我們的貿易關係強勁健康。”

但對於某些行業來說,歐盟的外部關稅將是沉重的打擊:英國出口的汽車中有77%製造的汽車,58%出口到歐洲。歐盟對進口汽車徵收10%的關稅。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的莫尼克·埃貝爾估計,離開歐盟單一市場將使英國的總商品和服務貿易——不僅僅是與歐盟的貿易——減少22%至30%。

英國不僅將失去與歐盟的貿易協定;在上述任何情況下,它可能還會失去歐盟與63個發展中國家達成的貿易協定,以及談判其他協定的進展。替代這些協定並新增協定將是一個不確定的前景。在2017年9月接受《政治家》雜誌採訪時,福克斯表示,他的貿易辦公室成立於2016年7月,因為沒有能力談判,因此拒絕了一些尋求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的發展中國家。

福克斯希望將現有歐盟貿易協定的條款轉化為新的協議,但一些國家不願意給予英國(6600萬人口,GDP為2.6萬億美元)與歐盟(不包括英國,約4.4億人口,GDP為13.9萬億美元)相同的條款。

對美國的影響

美國各行各業的公司多年來在英國進行了大量投資。事實上,自2000年以來,美國公司從英國獲得的全球外國附屬利潤的9%。美國也僱用了許多英國人,使美國公司成為英國最大的就業市場之一。2021年,美國附屬公司在英國的產出為1293億美元。

英國在美國公司的全球基礎設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資產管理(AUM)到國際銷售和研發進展。

美國公司將英國視為進入歐盟其他國家的戰略門戶。脫歐被認為會危及許多與英國戰略聯盟的公司的附屬收入和股票價格。

對歐洲銀行和信貸市場有敞口的美國公司和投資者可能會受到信用風險的影響。歐洲銀行可能需要更換價值1230億美元的證券,這取決於脫歐的進展方式。此外,英國債務可能不包括在歐洲銀行的緊急現金儲備中,這會造成流動性問題。自2007年以來,歐洲資產支持證券一直在下降。

誰會是下一個離開歐盟的國家?

圍繞歐盟的政治角力不限於英國。即使在英國離開後,大多數歐盟成員國也有強大的疑歐運動,儘管這些運動難以在國家層面上掌權,但在隨後的幾年裡,它們對國內政治的基調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這些運動仍有可能在某些國家爭取到舉行歐盟成員資格公投的機會。

2016年5月,全球研究公司益普索發布了一份報告,顯示大多數意大利和法國受訪者認為他們的國家應該舉行歐盟成員資格公投。

意大利

脆弱的意大利銀行業在歐盟和意大利政府之間造成了楔子,後者提供了救助資金以拯救小額債券持有人免受歐盟規則規定的“內部救助”。當歐盟威脅對其制裁時,政府放棄了2019年的預算。預算赤字計劃從GDP的2.5%降低至2.04%。

意大利北方聯盟的極右翼領袖、副總理馬泰奧·薩爾維尼在英國脫歐投票後幾小時內呼籲舉行歐盟成員資格公投,稱“這次投票是對所有說歐洲是他們自己的事業,意大利人不必干涉這一點的人的一記耳光。”

北方聯盟與民粹主義的五星運動有盟友關係,其創始人、前喜劇演員貝佩·格里洛呼籲舉行意大利歐元區成員資格公投——但不是歐盟。兩黨在2018年組成聯合政府,讓朱塞佩·孔特成為總理。2018年,在預算僵局期間,孔特排除了“意大利退出歐元區”的可能性。

法國

法國疑歐派國民陣線領袖瑪麗娜·勒龐稱讚英國脫歐投票是民族主義和歐洲主權的勝利:“像許多法國人一樣,我很高興英國人民堅持並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我們昨天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已經成為可能。”她在2017年5月的法國總統選舉中敗給了埃馬努埃爾·馬克龍,只獲得33.9%的選票。他在2022年再次贏得選舉,再次擊敗勒龐。

馬克龍警告稱,如果歐盟不進行改革,“法國退出歐盟”的呼聲將會增長。根據2020-2022年的歐洲社會調查,16%的法國公民希望該國退出歐盟,低於2016-2017年的24.3%。

總結

歐洲聯盟於1993年11月通過《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成立。原始成員包括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希臘、愛爾蘭、意大利、盧森堡、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此後又有15個國家加入該聯盟。

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加上對經濟和英國主權的擔憂,使得大多數英國選民投票離開歐盟。英國在2020年1月底脫離了歐盟,這通常被稱為脫歐。但這一舉措並非沒有挑戰。它需要兩年的談判協議和一年的過渡期,然後一切才最終完成。

常見問題

英國正式何時脫歐?

英國於2020年1月31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晚上11點正式脫離歐盟。這一舉措是在2016年6月23日的公投贊成英國脫歐後做出的。

英國脫歐的原因是什麼?

英國投票脫離歐盟的原因有很多。但一些主要問題包括民族主義的崛起、移民、政治自主和經濟。脫歐一方獲得了近52%的選票,而留歐一方獲得了約48%的選票。

英國脫歐後歐盟有多少成員國?

英國脫離歐盟後剩下27個成員國。它們是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地亞、賽普勒斯、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意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耳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和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