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可支配所得(Discretionary Income)?
可支配所得是個人在支付稅款和個人必需品(如食物、住所和衣物)後,剩下來的可用來消費、投資或儲蓄的收入金額。
可支配所得包含花在奢侈品、度假和非必需品與服務上的錢。由於在失業或薪資減少期間,可支配所得首先縮減,因此銷售選擇性商品的企業在經濟衰退和大蕭條期間往往受到最大的衝擊。
重點摘要
- 可支配所得是在人支付稅款和基本商品及服務(如住房和食物)後剩下的錢。
- 非必需品如度假和奢侈品通常是用可支配所得支付的。
- 可支配收入和可支配所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可支配收入是個人帶回家的淨收入,用於支付所有費用(包括必需品和非必需品)。
- 經濟學家使用可支配所得來衡量經濟健康狀況。
理解可支配所得
選擇性支出是健康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有資金的情況下,人們才會花錢在旅行、電影和消費電子產品等項目上。
有些人使用信用卡購買選擇性商品,但增加個人債務並不等同於擁有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與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所得和可支配收入這兩個術語經常互換使用,但它們指的是不同類型的收入。
可支配所得是源自於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等於總收入減去稅款的金額。
換句話說,可支配收入是個人的帶回家收入,用於支付必要和非必需的開支。這是扣除稅款後的淨收入,這是可以用來花費、儲蓄或投資的金額。
可支配所得是在收入者用可支配收入支付租金/抵押貸款、交通、食物、水電費、保險和其他基本費用之後剩下的部分。
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在降薪時,可支配所得是首先消耗的部分。比如一個人每月稅後收入為 $4000,美金 有 $2000 美金 的基本開支,那麼他每月有 $2000 美金 的可支配所得。
如果他的薪水減少到每月 $3000 美金,他仍然可以支付其基本費用,但只有剩下 $1000 美金 的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與經濟
可支配所得是經濟健康的重要標誌。經濟學家使用它,連同可支配收入,來導出其他重要的經濟比率,如邊際消費傾向(MPC)、邊際儲蓄傾向(MPS)和消費槓桿比率。
在 2005 年,正值一個由債務推動的經濟泡沫期,美國的個人儲蓄率連續四個月為負值。在用可支配收入支付必要開支後,平均消費者花光了所有的可支配所得,然後還超支,使用信用卡和其他債務工具來進行額外的選擇性購買,超出了他們的負擔能力。2020 年,在 COVID-19 疫情和隨之而來的廣泛封鎖期間,美國的個人儲蓄率在幾個月內達到歷史最高值,超過 30%。從 2021 年底到 2022 年,該比率已調整至約 7%,更符合長期平均水平。
一個經濟體的總可支配所得水準隨時間波動,通常與經濟周期活動相一致。當經濟產出強勁(如按國內生產總值(GDP)或其他總量衡量)時,可支配所得水平往往也很高。如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上升,而工資和稅收保持相對穩定,那麼可支配所得就會下降。
如何計算可支配所得?
可支配所得是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即扣除稅款後剩下的所有收入的一部分。從可支配收入中扣除所有必需品和義務,如租金或抵押貸款、水電費、貸款、車貸和食物等。支付完所有這些項目後,剩下的用於儲蓄、消費或投資的就是可支配所得。
什麼樣的可支配所得水平被認為是好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生活方式;然而,許多專家同意,約 10-30% 的稅後收入應該是可支配所得。所謂的 50-20-30 規則建議:50% 的淨收入應用於生活開支,20% 用於儲蓄或投資,30% 用於選擇性支出。
如何針對學生貸款來看可支配所得?
如果你在考慮聯邦學生貸款或學生貸款還款計劃,美國政府會根據你的可支配所得來計算你的合格性。然而,政府定義的可支配所得是你的年稅後總收入扣除聯邦貧困線的 150%(這取決於你的州和家庭大小),並考慮到你的收入的任何後續變動。